
絲綢之路不僅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今天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基礎。中國的文博界對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雖然不是因為“一帶一路”戰略而啟動,但在絲綢之路成為世界遺產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設想后充分發力。文化部公開發表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其中包括“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正是基于我國文博界已有的工作實踐提出這一計劃的。
在今年人大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也特別關注關于“一帶一路”方面的內容,在2017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中,報告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強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高質量辦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奏合作共贏新樂章。
我一直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文化應該先行。講好絲綢之路故事,有助于夯實“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有助于達到“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連。所以,這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我提出了將每年“絲綢之路”世界遺產跨國申遺成功日即6月22日定為“國際絲綢之路日”、加強絲綢之路出土文物研究、完善對外文化交流的若干政策法規、支持申報國際文化研究機構等多項建議,重點關注“一帶一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在此,我也特別想針對“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一些建議,以期中國文物界在參與絲路沿線國家的考古、文保等國際合作時,能領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物科技。
首先,我們應該針對“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成立一個由政府主導、與國際組織間合作的高端智庫,旨在推動和促進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好的策略支持和服務。戰略研究十分重要,特別是面向以前并不熟悉的絲路沿線國家,需要集中一批跨地區、跨領域的專家規劃建設計劃,策劃建設內容,同時也根據項目的進展隨時提供各種咨詢和指導。
其次,除《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推動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外,我們也應該再成立“絲綢之路國際文物科技聯盟”。這個聯盟可以聯合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與絲綢之路相關者發起建立,之后逐步向絲路沿線國家發展。聯盟重點關注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可移動文物(金屬、硅酸鹽、紡織品、紙張、動植物等)和不可移動文物(遺址、洞窟、壁畫等),同時還要兼顧相關支撐要素(環境、規劃、空間技術、測年、數字展示、現場保護、人類學等)。主要工作是梳理絲路沿線文物科技領域的共性問題,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集成突破,形成標準、規范、專利、材料、工藝和裝備等成套技術,向絲路沿線國家輸出并推廣,逐漸領跑“一帶一路”文物科技,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考古研究、文物修復、文物展覽、世界遺產申報與管理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
健全交流合作機制和合作平臺,打造絲綢之路研究和技術推廣的公共平臺??梢允且粋€集中的,更可以是一種機制性的聯合實驗室和工作站等形式,通過設置諸如“文化使者”的流動職位,促進絲路沿線國家的研究人員往來和交流。全面收集、整理和傳播相關信息、知識以及研究成果,建設開放共享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