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會在金陵船廠的保稅倉庫里出席婚禮,在輪機車間見證一場時尚發布會,在大五金庫游樂場帶孩子嗨玩一整天?這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場景,未來都有可能出現在我們眼前。8月15日是南京市規劃開放日,記者跟隨規劃專家探訪南京老工業遺存的前世今生,感受有回憶、有溫度、有底蘊的南京首批工業遺產的歷史風貌。
穿越舊時光,感受新時尚
上午8點半,位于繁華鬧市的南京國創園一片寧靜,只有零星的附近居民在散步。徜徉其中,一拐彎就能遇到一家畫廊、一間咖啡店。猛一看,這里一派后現代時尚創業園風格,但路邊獨特的長凳、路樁卻“暴露”了它的前身。廢棄的機床零件一會兒是凳腳,一會兒又完美替代了路樁的功能。隨處可見的清水紅磚墻,都是老工業廠房留下的歷史遺跡。
這里就是南京第二機床廠,西靠明城墻,北接內秦淮河,從1897年設立的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到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南京第二機床廠,它親歷了中國工業起步發展的百年時光。如今,滄桑斑駁的廠房搖身一變,成為一個8萬平方米的創業園,集聚了100多家創業企業。
“這是一家上市公司,你能想象嗎,這里原來是回火爐車間的爐膛!”國創園負責人吳成領著記者跨進了一間高大的廠房,內部別有洞天,現代化的辦公設施和故意裸露的紅磚、鐵管相映成趣。掛在門口的黑白照片告訴人們,這里曾是鐵水流星、火花四濺的所在。
2012年,南京第二機床廠實施“退二進三”,在搬遷過程中,原計劃是將老廠區拍賣做房地產開發。“650年歷史的明城墻腳下,是做私家花園,還是‘城市客廳’?我們掂量后決定,選擇后者!”吳成說。
就這樣,南京第二機床廠實現了從制造業到第三產業的升級,工廠的老職工們也完成了身份的轉換,老工人變身老園警,工程師變身總經理……不變的是,他們依然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工作,并為此感到欣慰。
上午9點以后,園區里頓時熱鬧起來,白領們陸續到崗打卡,前來休閑娛樂的市民也絡繹不絕。置身其間,人們既能親手撫摸昔日城市工業文明的輪廓,又能深切感受現代時尚的風向標和金陵城獨特的歷史文脈。

尊重老建筑,延續歷史記憶
戴上安全帽,走進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金陵船廠,記者感受到了揚子江畔大型造船廠的宏偉氣魄。這座占地19.1萬平方米的老廠已在城北長江邊屹立65年,見證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
走進高大寬敞的輪機車間,空氣中散發著機油味,工人們正操作著機床加工各種造船用的零部件。而車間的外墻壁上卻掛著一塊編號為NJ0006的新銅牌,上面用中英文標明:南京歷史建筑,金陵船廠輪機車間,始建于1958年,是南京船舶制造業的重要建筑遺存。像這樣的建筑遺存,金陵船廠共有5棟,且都在生產使用中。
掛了保護的銘牌,企業還能繼續在“遺產”中生產嗎?“保護不等于停產”,南京市規劃局名城處副處長李建波解答了記者的疑問,工業遺產保護首先是為了保存歷史記憶,將來如果企業需要置換升級,那么這樣的廠區按照規劃就可以對外開放,另作新用。這些老廠房、舊倉庫和工業構筑物蘊含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且比一般民用建筑更牢固、更寬敞,為城市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空間資源。“像船廠的碼頭、船塢、大標語、黑板報、管道等,未來都可作為獨特的環境要素利用起來。”李建波笑道,“如果把保稅倉庫改造成婚慶禮堂,一定能帶來新奇的體驗。”
從喧囂的鬧市,到開闊的揚子江畔,南京的工業遺存不僅類型豐富,且保存完整。國內規劃專家普遍認為,南京是洋務運動的始發地之一,是中國現代石化、電子等產業重要發展基地。南京工業遺產在全國具有較高地位,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活化利用,開辟城市“新客廳”
如何保護好這些獨特的歷史饋贈?南京市規劃部門決定,對全市的老廠礦開展一次大規模普查,并按照“找出來、保下來、活起來”的思路,制定《南京市工業遺產保護規劃》。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陽建強介紹,普查發現,南京有400多處老工礦企業遺存,按照其歷史、文化、經濟、美學等綜合價值,以及格局和風貌、建筑價值、再利用潛力等因素,專家們一項項地打分評估,最終其中40處被確定為“工業遺產”,并納入《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哪些老廠礦有資格成為“工業遺產”呢?記者從首次披露的名錄中看到,清代大臣李鴻章主持的金陵機器制造局舊址、清光緒年間始建的浦鎮機廠、英國“冷氣大王”韋思典兄弟于民國二年始建的“亞洲第一冷庫”和記洋行舊址、“遠東第一大廠”永利錏廠等百年以上的遺存赫然在列。
根據這些遺存的布局,南京還規劃了工業遺產歷史文化街區1處,歷史風貌區11處。規劃提出,“對規模較大、有重要價值的工業遺產及附屬設施應整體原址保護,零星的工業遺產可采取移動式保護”。這些廠礦中的68棟歷史建筑也被納入保護名錄,正在陸續掛牌展示。目前該規劃已經南京市政府批準發布。
普查還發現,40處工業遺產有一半仍在生產使用,還有半數已在改造利用。“讓工業遺產成為城市名片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南京市規劃局副局長陳乃棟說,有個別老廠礦的產權人由于認識不到其價值,趕在被納入保護之前,將廠房拆除,將機器當廢鐵變賣,將土地拍賣……眼下最關鍵的是形成共識——工業遺產不僅屬于產權人,還屬于全社會。后續南京將通過稅費激勵、簡化審批手續、逐個設計策劃、吸引社會參與投資等舉措促進工業遺產的保護。
采訪中,規劃專家認為,工業遺產未來有望成為城市新名片、新客廳。“活化利用它們,才能喚醒它們的生機。”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童本勤告訴記者,目前上海、杭州等城市已開始從點上保護工業遺產,但面上的成片保護還未大規模展開。此次南京出臺規劃,旨在率先對工業遺產進行系統梳理,成片成體系地加以保護。她呼吁工業遺產的產權人、承租人和使用人能多元化利用,將之改造成博物館、創意園、民宿、養老院、甚至幼兒園……“讓這筆寶貴的遺產成為增強城市文化自信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