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仿古建筑的楊俊平,常到北京,大多是為了觀摩這里留存的傳統古建,每次都是來去匆匆。這一次到北京,他的心情與以往大不相同,這一次北京之行,是為了接受中華木工委頒發的“中華木作大師”榮譽。10月10日,當他站在古色古香的頒授舞臺上,接過沉沉的獎杯和證書時,百感交集。
這個常年與木頭、與古建筑打交道的東陽漢子,真誠地說道,干了大半輩子了古建,今天能夠榮獲木作大師的榮譽,心里十分激動也十分感動,激動的是,木作文化發展幾千年,木匠終于得到了這么大的關注,感動的是中華木工委給了自己這么普通的木匠這么高的榮譽……這番話,樸實無華,卻道出了所有木作人的心聲。
這個常年與木頭、與古建筑打交道的東陽漢子,真誠地說道,干了大半輩子了古建,今天能夠榮獲木作大師的榮譽,心里十分激動也十分感動,激動的是,木作文化發展幾千年,木匠終于得到了這么大的關注,感動的是中華木工委給了自己這么普通的木匠這么高的榮譽……這番話,樸實無華,卻道出了所有木作人的心聲。
1985年,楊俊平21歲,正式進入木作行業,雕刻、做家具、做門窗、修房子、蓋房子,細木、大木做了個遍。一開始是跟著老師傅干,他的手藝好、腦子靈,而且為人隨和厚道,積累多年經驗后,楊俊平不僅把木工技藝練得全面扎實,也為自己積累了不少好人緣、好口碑。楊俊平接的第一個古建項目,是為山東一家地方會館做大廳內的古建風格裝飾,那是他第一次接工程,當時頗有些猶豫,做建筑工程費神費力,太辛苦。但委托人知道他的本事,極力邀請;身邊要好的兄弟也想跟著他入伙,極力慫恿,再加上他自己骨子那種愛啃硬骨頭的干勁,一咬牙就接了。這一接,楊俊平就與古建結下了不解之緣。
靠著口口相傳、找上門來的委托,楊俊平已承接完成了30多項近百座純木結構仿古建筑,其中包括一系列重量級的木結構仿古建筑:比如貴陽市重點文化建筑項目——孔學堂一期、二期,貴陽市生態國際會展中心的仿古景觀長廊,貴陽方舟戲臺,貴州福泉山旅游區仿古建筑群(平越驛站、萬山府),四川省瀘州市最大的仿古木牌樓——靈丹村八角牌樓,浙江省金華市武義俞源仿古建筑群,等等。還有浙江金華一帶的近20個村落的祠堂、廊橋。
夜幕下的方舟戲臺美輪美奐
中國古建筑一直是建筑研究乃至文化研究的重點。但能落實到現當代的建筑專業教育和建筑工程實踐上的,卻是浮光掠影。中國當下仿古建筑的工程技藝,基本上是靠著民間工匠的代代相傳。楊俊平做仿古建筑,從來都是規劃、設計、畫圖、施工、內部裝修裝飾一把抓,家具飾物都由他全權打理。他做的所有建筑項目均為榫卯結構,全部一絲不茍地沿襲了傳統建筑的工藝巧思,同時,在遵循古法的基礎上,不斷加入新的設計構思,以便更好地滿足當代社會的實際使用需求。比如在純木結構的方舟戲臺里保留了地下停車場,設計了由停車場直接上樓的電梯,以及隱蔽的水電線路、采暖系統。所有這些結構、設計、細節全都在他的腦子里,他畫的圖紙,當地設計院的專業設計師看不懂,只能就圖紙本身的規范做適當調整,以便通過建筑審批。
而對于楊俊平來說,一個項目,委托人只須指定所在區域、面積,提出大致要求,其他即可全權委托他來掌控,大致了解對方的需求后,他對項目的整體構造、規劃基本就能了然于胸。雖然總是說自己沒文化,但他的建筑作品,即便是搞了多年建筑的人來看,對其中純木結構的很多關竅都琢磨不透,只能嘆服中國古建筑的神秘和魅力。
做了這么多年,楊俊平沒有成立公司,靠的就是自己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全情投入、用心打造,是實打實地用“產品”說話、靠口碑營銷。項目不管大小,都是以他個人的名義跟委托方簽合同。像孔學堂和方舟戲臺這樣的大工程,之所以是他能接到,就是因為對方主管領導的“欽點”,數千萬元的項目合同,甲方,是政府部門、大型集團的鮮紅公章;乙方,就是“楊俊平”這三個字和一個手指印。
談到對仿古建筑的心得,楊俊平說,木作的傳承,不能生搬硬套,需要自己用心揣摩、動腦子,必須把傳統技藝和現代社會融合起來,才能讓這門手藝、這個行當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看楊俊平的建筑作品,那些充滿古老智慧的飛檐斗拱、木雕彩繪與現代都市元素相得宜彰,讓中國的壯美山河閃耀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之光,熠熠生輝。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