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一場小組討論會舉行。在文藝28組,“假文物混入大型展覽”話題引爆全場,引發眾委員熱議。
假文物公然擺進官方博物館
到博物館看展覽尤其是看文物展,本來是件高雅的事。但近年有一種“假文物展”在全國各地冒了出來。這些假文物不僅冠冕堂皇地披著各個歷史朝代珍品的外衣,甚至偽造根本不存在的造型和器具。記者曾在廣東某展覽館看到過光可鑒人、完美無瑕的“金縷玉衣”以及直徑超過一米的慈禧御用彩盤。“金縷玉衣”還是一男一女兩套,標注著東周時期卻大得像馬一樣的青銅犀牛。如果在網上搜索,可以發現各種“雷死人不償命的”假文物展。
最嚴重的是,近年來隨著官方大型博物館廣泛開展民間小型短期展覽,這些假文物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擺進了官方博物館的展柜。
昨日的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余輝對出現“假文物混入大型展覽”痛心疾首。余輝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呼吁有關部門應該介入。
余輝的發言還沒結束,另一個人就迫不及待地插話:“大家都質疑這些展覽怎么能開辦,為什么國家文物部門不發聲?那是因為舉辦這些展覽并不需要國家文物部門的審核審批,展覽物品也不會請專家鑒定。”說這話的是全國政協委員勵小捷,他剛剛從國家文物局局長的位置上退休。
呼吁制定法律法規堵住漏洞
記者查閱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申辦程序發現,如果在中國國博辦展覽,手續需要四至五步,其中,最關鍵的審核有兩部分:一是應有中國地市級以上的文化部門作為主辦單位,并能提供該部門作為主辦單位的信函原件或法人委托書;二是要經過國博經展覽資格評審委員會研究通過。
但在一些私營博物館和展覽館,則根本沒有審批和把關程序,更不用提專業鑒定了。
有文化界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地方一窩蜂地建了不少文化展覽的公共空間,但經營管理不善,長期閑置,“得找東西填進去啊,一方面是完成任務,一方面也能創造效益,這就給不少不法商人鉆了空子”。
勵小捷提起這種現象十分憤慨:“所謂的瑰寶展,連老百姓都看得出來是假的。但因為法律法規的空白,這個展覽根本不用國家文物部門報批和審查,影響很壞。”
全國政協委員吳歡、楊小陽等紛紛建議,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堵住這一漏洞。
余輝說,在文物鑒定方面,文物鑒定師由于沒有資格認定系統,很多不法分子趁機肆意操作,出現了很多違法亂紀現象,坑蒙拐騙事件屢屢發生。余輝建議,可參照律師事務所的模式創辦文物鑒定事務所,文物鑒定師通過考試錄用;鑒定過程中如果多次出現鑒定失誤,則吊銷其執照;如果事務所多次出錯,也應吊銷執照,通過法律完善行業管理。
聲音
“可參照律師事務所的模式創辦文物鑒定事務所,文物鑒定師通過考試錄用;鑒定過程中如果多次出現鑒定失誤,則吊銷其執照;如果事務所多次出錯,也應吊銷執照,通過法律完善行業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