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向記者透露了其今年“兩會”提交的提案。除了近些年一直關注的教育領域外,他還就中醫藥古籍保護、高校文物保護等問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中醫藥古籍保護:事關振興發展中醫藥
今年7月1日,我國首部中醫藥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將正式實施,該法涵蓋了中醫藥保護與發展、傳承與文化傳播等多個方面。“要振興發展中醫藥,離不開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繼承保護與挖掘,以及對瀕臨失傳的珍貴古籍文獻的搶救。”朱曉進說。
目前我國中醫古籍數量眾多,但絕大多數中醫專業圖書館的藏書條件并未達到古籍保護的基本要求。朱曉進表示,“條件較好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破損古籍就已達總館藏的1/3”。
同時,朱曉進還提到,珍善本破損嚴重也是中醫古籍瀕危的一個重要標志。“中醫古籍孤本及稀有品種約占中醫古籍總量的68%.其中,現存的16部宋版中醫古籍珍稀版本的殘缺率為18.7%,43部元版的殘缺率為6.9%;381部明版的殘缺率為2.3%.還有一部分珍稀版本已無法翻動,急需搶救保護。”
如何保護好中醫藥典籍?朱曉進有著自己的看法:建議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中醫藥古籍的管理機制、法律法規;設立專項財政資金,確保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可持續性發展;持續推進中醫藥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全國中醫藥古籍聯合書目》;加快培養古籍修復人才,搶救性修復瀕危古籍;推進中醫古籍數字化工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得以有效保護和傳播。
高校文物藏品遠超七大博物館總和
“全國150多所高校的藏品之和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館的總和”。這是全國政協委員朱曉進在另一份提案中提到的,不過,這段話里包含的卻是朱曉進的聲聲嘆息,因為“不少高校博物館‘身在深閨人未識’,成為高校中被遺忘的角落”。
朱曉進指出,他在調研中發現,高校普遍把文物當作一種教育、科研的載體,對文物、藏館的宣傳交流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功能也缺乏足夠深的認識,沒有在校園中設置明確的標識、路牌指引、宣傳介紹,使得很多高校博物館變成了藏寶閣、文物倉庫,造成大量文物資源閑置荒廢。
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館在人權、財權、物權方面,受到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同時還要接受文物行政部門的業務指導和依法監督。”這就容易造成兩頭管、兩頭都難落實的結果,使得許多藏品,特別是古書籍字畫等受到了不可彌補的損壞。
針對高校文物因被遺忘而未得到及時保護。朱曉進建議,高校通過自身造血,拓展提供紀念品購買、攝影、復印、郵寄等配套服務項目,吸引更多參觀者,讓文物發揮其自身功能。“也希望高校可以學習效仿廣東碉樓、安徽古民居、山西曲沃古建筑等地做法,對不可移動文物采取認養的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和利用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