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婚姻制度習俗對偶婚制
《詩經》,我們常把它看作是呈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詩經》中的內容涉及的面深而廣,從古自今,研究《詩經》的人也很多也不乏出現很多名家,每個人都有自己關于《詩經》的不同理解,因而所涉及研究的面也是各人不一的。其中的思婦詩、怨婦詩、棄婦詩、愛情詩、農事詩等多受人們的青睞,而我主要從《詩經》棄婦詩中所呈現的婚姻制度來進行探討。從《詩經》那個時代至清王朝的覆滅,整個中華大地上都是一個男權統治下的社會,而這個社會婚姻制度所呈現的主要特點就是就是儒家所倡導的一夫多妻制,也就是周禮婚俗下的制度,女子永遠處在一個從屬的地位,這種制度帶來了對女性的傷害,《詩經》中的棄婦詩也就是這一婚姻制度的明證。而在那個時代的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卻仍然存在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婚姻制度即對偶婚制。
一、《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產生在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當時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禮數正在形成并逐漸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風氣也逐漸的由自由、開放變成保守、封建;《詩經》中對于女性的描寫正是展現了那個時代尚存的自由之風,塑造了一個個典型而美麗、自由而憂傷的女性,同時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婚姻生活。
二、《詩經》中的棄婦詩
《詩經》中的棄婦詩自古以來都是被人們特別關注的詩,一類詩歌主要為我們呈現了癡情女子負心漢這一傳統的社會現象和這一經典的文學形象。在這一類的詩歌當中,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情感真摯、敢愛敢恨、勇于追求的女子形象,她們對待愛情忠貞而灑脫,雖為“棄女”但也仍然飽含著獨立自由女性之美。而我主要從《邶風.日月》、《邶風.谷風》、《衛風.氓》、《王風.中谷有蓷》這幾首詩來對棄婦這一形象和這一形象背后的婚姻制度進行研究。1、《邶風.日月》《邶風.日月》講述了一個婦人在等待她思念的男子,但是日子一天天、一月月的過去了卻仍不見男子來,時間過得太久男子都沒有來,婦人知道男子已經變心了,不和自己好了,婦人痛苦萬分,她想起曾經男子與她許下的種種誓言而今都化為煙燼,男子在婦人容顏消逝之后斷然離開了她,杳無音信。婦人只能向自己的爹、娘哭訴,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戀愛的自由,但在自由之下又存在著對于女性的不公。整首詩講述了這個被遺棄的婦人對男子的怨辭。顯然這首詩中的婦人是純真爛漫的、她相信“執子之手”的誓言,她甚至知道男子已經拋棄她之后仍然幻想著男子回來。可見女子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所呈現出來的純真。2、《邶風.谷風》如果說《邶風.日月》中的棄婦是因為容顏的逝去而失去了男子的愛,僅僅是一種處在兩人戀愛自由的關系上的分手。而《邶風.谷風》中的婦人卻可以說是一個賢妻良母的形象,婦人為丈夫生兒育女,辛苦勞累,而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婦人容顏衰老,丈夫卻又另尋新寵而以發妻為毒草,婦人對自己被遺棄的命運表示出不甘心,想起從前,今昔對照,心中更覺痛苦委屈。這首詩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哀怨悲戚的婦女形象,詩中的女子面對這個男權下的社會蒼白無力,她只能獨自飲下凄涼的淚水,只能自己為自己哀怨。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周禮婚俗的惡處,同時也揭示了傳統婚姻對于女子的危害。3、《衛風.氓》我們常常把《衛風.氓》看作是《詩經》里棄婦詩的代表之作,是最古老而
最經典的棄婦詩。從高中時代就學習了《衛風.氓》這首詩,那時候老師著重從這首詩的賦、比、興、創作手法和詩經中棄婦的形象來進行講解,同時著重譴責詩中男子的無情無義。可以說《衛風.氓》的棄婦是中國傳統以來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的女子形象,女子在中國社會中自古就受到男權社會下制定的許多不公正的制度的制約和迫害。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自由戀愛、自由婚姻所帶來對女子的傷害。婦人看上了氓,于是就不加思索的要和他在一起,沒有聽父母的話帶著嫁妝就和氓走了,最后被氓拋棄之后,她才回憶曾經的一切感到痛苦,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都主張婚姻由父母做主而不主張自己戀愛的原因吧。不過從這首詩中我們又可以知道在古代最初還是存在著自由戀愛的,只是隨著封建制度的進一步鞏固,當儒家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之后,三綱五常、女兒經、男子三妻四妾等等對女子的束縛、迫害也就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成為了一種制度。《衛風.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生動飽滿、情感真摯、性格剛烈的女子形象,她敢于與男權做斗爭,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說出自己的不滿是一個富有生命張力的女性形象,是她讓我們了解了那個時代也存在著自由戀愛、女子也有著獨立的個性、獨立的思想。4、《王風·中谷有蓷》褚斌杰的《詩經全注》中說《王風·中谷有蓷》這首詩是哀憫棄婦之詩。詩人滿懷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棄婦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棄后,“嘅其嘆矣,條其嘯矣,啜其泣矣”三節層層遞進,初則慨然嘆息,繼而條然悲嘯,終則啜然而泣,塑造了一個在人后獨自哀傷、怨責、自悔不已的棄婦形象,同時也反襯出女主人公之所以痛之深痛。而在元江先生的《<風>類詩新解》中則把這首詩作為當時自由戀愛婚配的明證,詩中的女子遭棄而離開男家,是值得同情的,同時在當時周禮婚俗下這首詩之所以被選入《詩經》是因為當時統治階級以此來教育自由婚配者,要她們遵守周制、按照周禮。
三、《詩經》中的婚姻制度
在《詩經》那個時代,中國社會除了傳統的周禮婚俗下的制度外還是普遍存在多種婚姻習俗,而這些婚姻習俗主要存在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周禮婚姻制度是哪個時代統治中國的婚姻習俗,但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自由的愛情、自由的婚姻思想仍然占主導地位。
四、詩經中的對偶婚制
對偶婚制是一種存在于我國邊緣少數民族地區的婚姻制度,他們以自由作為自己的婚姻信條。像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他魯支黎族的尼查瑪婚、彝族的阿肖婚等。這些反映著自由、象征著崇高愛情的婚姻制度在那個男權的社會下仍然生機勃勃的流傳著至今,這不得不是我們去思考,這些婚姻制度所蘊含的神秘美,今天我主要是從《詩經》中的幾首棄婦詩所傳達出的婚姻制度進行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吳存浩先生所著的《中國婚俗》中就記載了現今仍然存在的婚姻習俗,其中就說到了棄婦詩《邶風.日月》中所體現出的對偶婚制。現在在我國極少數民族中仍然保存著這種婚姻制度。例如像永寧納西族,是納西族的一支,他們的婚姻制度就比較復雜,有阿肖走訪婚、阿肖野合婚、阿肖同居婚等很多種,以阿肖走訪婚為主。普米族用阿注來稱呼走婚對方,所以阿肖婚又叫阿注婚。而阿注關系有固定和不固定兩種形式,不固定形式是指男女臨時在山坡上、村邊、場邊、野地交合的阿注野合婚;固定形式是指男女彼此建立比較牢固的阿注關系,女子不出嫁,男子不娶,男阿注于夜間到女阿注房中同宿,次日天明,男子辭歸,回到自己家中生活勞作。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走婚制度。1、《邶風.日月》中的阿注婚制在《邶風.日月》中,詩歌除了給我們呈現了棄婦這一形象,同時給我展現了古代的民風民俗以及至今猶存的走婚制度。詩中的男女主人公在兩性關系上都有著絕對的自由,因為他們的婚姻制度不受到傳統禮教的束縛,所以在這種婚姻下男阿注和女阿注都會有多到七八個不同的阿注,這些阿注們彼此互不相識。在元江先生的《<風>類詩新解》中,首先把《邶風.日月》看作是衛國當時尚存類阿注婚制的明證。詩中第二章的“逝不相好”、“寧不我報”指男子離開了不在與我相好,這個男子竟然不回報我。“相好”被認為是自由戀愛婚配下的用詞,男子走了沒有履行誓言“回報”婦人,這些都表明這首詩不是周禮制度下的婚姻,而是自由戀愛的。詩中的婦人與男子是固定的阿注關系,長期以來兩個人
關系密切、相處和諧,而當婦人人到中年之后,男子卻不在來找她了,男子忘記了曾經的誓言。所以可見,這首詩表現一個棄婦形象的同時也展現了那一種獨特的婚姻制度。顯然這種婚俗下的男女雙方是自由的,他們不受婚姻制度的制約,他們可以是固定的阿注關系也可以是不固定的阿注關系,這種婚俗與中國傳統的婚姻習俗相比對女性的迫害就少了很多,同時很多的男女在兩性關系上也獲得了更多自由、幸福。2、傳統婚姻制度與對偶婚制的對比與《邶風.谷風》、《衛風.氓》這兩首詩歌中的傳統婚姻制度相比,我們可以看到處在男權下的女子都是深受傷害的,女子似乎是永遠處在被動的位置上,青春與美貌似乎是女子永保魅力、拴住男人的唯一財產。《邶風.谷風》中的女子為男子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到頭來所收獲的是丈夫的背棄,而自己卻得獨自忍受著內心的苦楚。而《衛風.氓》中的女子也同樣的遭受了背棄,但不同的是她選擇了離開,選擇了獨立,但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她的離開意味著什么呢?講到這我想起了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娜拉的離開意味著什么?同樣是處在人性的最低位置上的女性在那個男權社會下怎么去生存呢?所以這樣的做了對比之后,我才發現,傳統社會中的女子只能夠順應男人,甚至于成為他們的附庸品。
五、結語
《詩經》中的棄婦詩給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特別是從現實真實的角度再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給我印象深刻的棄婦形象讓我感受到了女性權力的平等是多么重要,直至現今,女性得到了很大的解放,這些都來自于多少代婦女的奮斗。婚姻制度的平等也讓女性從痛苦中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