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帶你去瞧瞧杭州那些最“豪”的巷子,里面藏的“豪”宅,讓人大開眼界~
思鑫坊
民國時期的貴族,西湖邊的豪宅

民國時期的貴族,西湖邊的豪宅

承載了半部民國史,說的就是思鑫坊。
南起學士路中段,北到承德里,西起菩提寺路南段,東到孝女路,離西湖不過300米,它是杭城最好的石庫門建筑群,杭州近代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思鑫坊入口
清水磚墻、烏漆大門、雕花門楣、銅質門環,整治過的思鑫坊再現了當年的風韻。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有四條名街道、六條巷弄、七棟名人別墅,一百多個石庫門單元,當年在這租一間房,需十兩黃金作抵押(小編按今日黃金現貨價格粗略換算,這相當于15萬多元啊)。如今從中穿過,仿佛還能嗅到民國時的貴族氣息。

古色古香的思鑫坊內部
在這些石庫門街區背后,住過商人陳鑫公、名醫吳一之、買飛機大炮的實業家胡海秋、書畫家余紹宋、抗日將軍何柱國、胡雪巖的侄子胡澡青等名人。
思鑫坊41、42號,是韓國國父金九在杭州避難的住所。1932年,金九為躲避日寇,流亡中國,在此建立了韓國流亡政府的臨時辦公處。這段歷史,被呈現在2015年熱映的韓國電影《暗殺》當中。
當年一樓一底,100多平方米的一個居住單元,依地段、時局不同,賣5000-10000銀元,相當于現在的100萬-200萬人民幣左右。

街坊鄰里午后閑聊
在民國,這是小編租不起的房子;放眼現在,依然是小編買不起的地段~
元寶街
清末第一豪宅的誕生地


“元寶街”這三個字,聽上去就很豪。
胡雪巖造胡公館之時,以一百三十多塊青石鋪路(這也是杭城唯一保存完整的石板路,全場210米),石元寶壓財,館門前的這條路面,做得中間高、兩頭低,像一只倒扣的元寶,因此得名“元寶街”。

悠長的青石板巷
有記載,當年胡雪巖造此宅院,耗時三年,斥資三百萬兩雪花銀。古宅內有芝園、十三樓等亭臺樓閣。光堆砌芝園的假山,就達十萬兩,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人工溶洞。

當然,對于有四千多萬兩資產的胡雪巖來說并不算多,可卻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了。
建筑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宅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明廊暗弄,磚雕、木雕、石雕、灰塑無所不精;紫檀木、楠木、南洋杉、中國樺等高檔木材遍布其間。

小橋流水明廊暗弄
琳瑯滿目的樓宇四周,是裝飾精美的廊道。其中,每一扇絳紅色的木格門窗都鑲有深藍色的玻璃,將西洋建筑與東方古典相結合,盡顯奢華。

雕欄玉砌應猶在
胡雪巖的臥室,用的是最名貴的金絲楠木建造,據說他睡覺的那張八寶床,比當時皇帝的龍榻還要珍貴。
只是,胡雪巖有錢不錯,卻逃不過“富貴出奢華,奢華出衰敗”的萬年定律。
金釵袋巷
南宋最繁華的商業區


金釵袋巷位于胡雪巖故居的東側,南起鎮東樓東端,北止望江門,僅400米長,淹沒在城南的喧鬧繁華中,看上去毫不起眼。

把時間撥回800多年前的南宋,它可是最繁華的商業區,璀璨的珠寶一條街,宮廷物資來源的宮市。
趙宋王朝主管專賣業務的榷貨務(宋官署名)就設置在這里,功能相當于現在的“專賣局”;茶場、雜買務、雜貨場等商業機構,也都集中于此,宮廷需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品都是從這里采購的,堪稱門庭若市。
最出名的當屬宮苑女眷所需的錦緞服裝、胭脂水粉、金銀飾品之類的高大上商品,做工相當精細,需盛放于金釵袋中帶進皇宮,“金釵袋巷”也因此得名。
待宮廷消亡后,這里成為市集,沿街鱗次相接的多是茶行貨號,如今在老巷盡頭,還保留著百年茶葉老字號“源豐祥茶號”的舊址。

金釵袋巷義井
在金釵袋巷內,還有一口保存完整的義井,是有錢人義務修建的。上世紀30年代,杭州有一年夏天大旱,飲用水源稀缺,于是有人出資修了這口井。

金釵袋巷另一邊的小區
如今,金釵袋巷修繕一新,物是人非,取代雜貨鋪與茶市的,是停滿自行車的道路與普通小店。
金釵袋巷35號建筑至今還保留著較好的中式石庫門、青石墻界及槅扇、牛腿、額枋等中式傳統建筑的元素。
人們今日也只能從這些歷史建筑精致纖巧的門窗中,窺得些許當年的富裕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