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磐安是非遺大縣,共有710個項目,其中列入縣級以上名錄的有82項,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這些非遺不僅承載了磐安民間古老的文化記憶,同時也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實現非遺的當代傳承,不斷挖掘非遺的內在價值,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有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文化的多元性,更有助于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文化產業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文化支撐,在“文化浙江”“文化金華”建設中走出磐安路徑。

一、非遺當代傳承的價值體現
非遺的傳承強調傳統文化精神內質的傳承和發展,通過語言、文字、舞蹈、音樂、風俗民俗、傳統手工藝等文化表現形式來實現。磐安擁有眾多文化積淀厚重、凝聚著優秀傳統因子的非遺項目。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創新轉化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顯現出其特有的重要價值。
1.非遺是傳統文化“活的靈魂”和“珍貴記憶”。
非遺是過去世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活態地認識和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風習俗等。“磐安煉火”起源于先民對火的崇拜,是古代“祓除”習俗的遺存,兼具驅瘟、辟邪、祈福、求平安等目的,有一整套規范的儀式,在磐安世代傳承,充滿神秘性、獨特性、群體性和藝術性,是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遺名錄。玉山一帶的“趕茶場”、櫸溪村的“婺州南宗祭孔典禮”等非遺,歷經千年風雨,一直傳承至今。這些非遺蘊積著不同歷史時代的精華,保留著最濃縮的民俗特色,體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幫助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2.非遺是地域文化“美的呈現”和“藝術符號”。非遺中大量的藝術作品,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進行藝術研究、審美研究和文藝創新的寶貴資源。“迎龍虎大旗”是磐安獨有的群體性傳統民間競技活動,至今有800多年歷史,大旗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繪有“龍虎相斗”,大旗迎風飛舞時,如真有龍虎相爭,活靈活現,每面旗需80~100個壯漢才能豎起,2007年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市級非遺高二鄉“七夕廟會迎長旗”,描龍繡鳳的五彩長旗在樂曲聲中舞動飄揚,分外美麗壯觀。市級非遺“大祭馬”,馬身巨大無比,僅制作框架的毛竹要600多公斤,工藝復雜,馬身用篾扎,底座為木架,架下裝輪子。“迎大祭馬”時,人山人海,場面壯觀。這些非遺融合了歌曲、舞蹈、制造、裝飾等多方面的藝術,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現代文化產業的藝術寶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
3.非遺是群眾生活“新的需求”和“精神食糧”。非遺的表現形式多樣,不僅有民間傳說、民間戲曲,也有傳統美術、傳統雜技等,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思想精華、文化活動,一直被人們所喜愛和欣賞。保護和傳承非遺,滿足了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使群眾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磐安吹打”包括“四吹”“先鋒吹奏”“銅鑼調”等項目,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每逢喜慶日子和重大節會,“磐安吹打”成為保留節目,廣受群眾歡迎。除了“磐安吹打”,“單人鬧花臺”“四轎八車”等具有表演性質的非遺,將說唱、曲藝、演奏等方面的傳承人集中起來,進行活態展示,常年為群眾演出,成了群眾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這些非遺是滋養心靈的清泉、培育精神的沃土、凝聚人心的紐帶,具有教化價值、精神價值。
4.非遺是文化產業“特的內核”和“發展資本”。在做好保護和搶救的前提下,對非遺加以合理利用,使其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產業和文化生產力,形成文化品牌效應,帶來經濟效益,為非遺帶來持久的、有深厚基礎的保護和傳承條件。磐安是“中國中藥材之鄉”,著名的“浙八味”中的白術、元胡、浙貝母、玄參、白芍五味藥材盛產于此,俗稱“磐五味”,產量居全國之首。“磐五味生產技藝”于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是集育種、種植、管理、收獲于一體的一套嚴格的生產工序,也是磐安藥材品質優良的保證。全縣年種植藥材8萬畝,藥材種植戶4.8萬戶,產值5億多元。2016年“磐五味牌中藥材”還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磐安非遺中的織布織帶工藝、抽粉干工藝、花燈制作工藝等都具有獨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這些特性使其具有經濟價值的增值性,具備進入文化產業、成為文化資本的潛質。非遺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具有經濟價值、品牌價值。

二、非遺當代傳承的價值實現
非遺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文化力量,已成為產業發展重要的文化資源。近年來,磐安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把推進非遺保護事業永續發展放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文化強縣戰略方位中去謀劃和實踐,全力做好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傳承、轉化,實現了保護和傳承“雙輪驅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互促雙贏”。
1.充分挖掘,非遺成為文化磐安的閃亮點。磐安地處婺州、越州、臺州、處州四州交界的純山區,與東陽、永康、新昌、仙居、天臺、縉云6個縣市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區風貌,造就了多元多樣的生產習俗和生活民俗,傳統文化種類繁多。而非遺是其中最有地域特色、最具民俗風情、最有文化積淀的精髓部分。近年來,磐安嚴守“本真性”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對散落在各鄉各村,且文化價值較高、基礎條件較好、處于瀕危狀態的重點民俗項目,進行充分挖掘和系統整理。先后組織開展2次大規模的全縣域普查,收集非遺線索1.2萬多條,調查非遺1686項。經過整理申報,目前有1個國家級、11個省級、19個市級非遺項目。涵蓋了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民俗、傳統技藝等20多個門類,是茶文化、藥文化、菇文化、舞龍文化、小吃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精華所在,是當地群眾的智慧結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缺性。相繼編輯出版了《趕茶場》《磐安非遺代表作叢書》《鄉影》《非遺代表作叢書之民間文學》等書籍。非遺留住了磐安的文化記憶,延續著磐安的歷史文脈,成為優秀文化的精品珍藏、文化磐安的解讀密碼。
2.創新轉化,非遺成為文化旅游的引爆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磐安把非遺有機植入旅游、融入旅游,推出了節慶體驗、民俗展示、戲曲表演、美食養生等豐富的旅游業態,使非遺在旅游開發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利用,有效地彌補了旅游項目“山水雷同、文化缺失”的短板,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玉山臺地農家樂特色村,連續多年舉辦“紅紅火火過大年”民俗體驗活動,推出了殺年豬、搗年糕、磨豆腐、切米糖等參與性項目,每年吸引數萬名上海、蘇州等地游客到磐安山村過年,冬令旅游淡季變興旺。平時利用古街老巷、禮堂宗祠、民俗展館等場所,通過圖文、實物、現場“活”的展示等多種形式,展現當地的非遺,供群眾、游客參觀體驗。如玉山佳村的舞龍燈、玉山嶺口的亭閣花燈、胡宅橫路的舞獅子等民間舞蹈節目,都成了游客體驗的主打產品。今年,在省非遺專家的精心輔導下,將12個非遺項目改編成戲曲類、雜技類、舞蹈類的文藝節目,排演了“非遺一臺戲”,既保持了非遺的原味,又賦予了時代的新意,先后在“江南藥鎮”“古茶場文化小鎮”“滬上人家”等旅游特色村鎮開展巡演,成為深受游客歡迎的民俗節目,打響了文化旅游新品牌,引來了旅游市場新客源。
3.培育產業,非遺成為文化富民的增長點。非遺的原創性,使其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競爭力和重要文化資本。在縣級以上非遺名錄中,傳統技藝類非遺占總數的45%。磐安十分重視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挖掘和利用非遺這一文化資源,重點扶持有傳統生產技藝、有市場發展前景的非遺項目,鼓勵做大做強,形成產業規模。如磐安云峰茶是中國名茶,其制作技藝屬非遺,以手工制作為主的云峰茶,“三綠一香”,品質優良。全縣茶葉年產值3.4億元,“磐安云峰”品牌價值達14.01億元。金櫻子酒釀造技藝給白酒行業增添了新品種,技藝傳承人陳華海創辦的萬蒼酒廠,年產金櫻子酒50多噸,年銷售額達到400萬元以上。還有夾纻技藝、織帶工藝以及傳統的宮燈、竹編、印染、刺繡等制作工藝,通過保護、傳承、開發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如今已經在鄉村復興,民間手藝變成致富新門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成為文化富民、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4.精心排演,非遺成為文化交流的聚焦點。非遺因其不可復制性而呈現的獨一無二性,最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磐安每次的“煉火”“迎大旗”表演,總能吸引成千上萬人觀看,吸引眾多媒體聚焦。這些年,磐安精心策劃排演,推出了一系列原汁原味、亦莊亦諧、大氣大美的非遺節目,通過“文化走親”、交流演出等方式,不僅讓非遺“活”起來,而且讓非遺走出去,走出浙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外出交流展示百余次,獲得國家級金獎3次,省級以上金獎15次,成為展示磐安形象、擴大對外交流的“金名片”。2015年,磐安非遺參加了法國瓦龍第32屆國際民間藝術節,獲得組委會唯一獎項“最佳表演獎”。2016年,在省內杭州、舟山、麗水等地開展展示展演23場次,赴上海、山東等省外城市旅游推介10多場次,深受當地市民好評。今年,“磐安龍虎旗”“嶺口亭閣花燈”“磐安吹打”先后參加運河文化節、全省彩燈大賽、浙江傳統音樂展演等活動。“磐安煉火”“龍虎大旗”等非遺還先后在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地理中國》《美麗中國鄉村行》《過年了》《傳承》等欄目播出,極大地提升了磐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非遺當代傳承的價值再現
讓具有濃厚歷史特性的非遺,在當代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讓非遺不再“沉睡”,煥發新活力,創造新價值,需要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文化浙江”建設的新要求,自覺承擔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的責任和使命,努力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非遺當代傳承的價值最大化,走出一條非遺當代傳承的磐安特色之路。
1.創建非遺傳承基地,推動非遺項目向非遺產業轉變。保護非遺,最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努力創建一批功能分類、個性鮮明的非遺保護傳承基地,保護文化生態環境,推動非遺項目向非遺產業轉變。一要創建一批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對有產業化優勢的磐五味生產加工、云峰茶制作、磐安藥膳制作等非遺,進行科學合理開發,讓非遺工藝與產業有機結合,培育形成一批非遺項目骨干企業,促進非遺項目可持續傳承和生產性保護良性循環。二要創建一批傳統節日傳承基地。要以磐安傳統節日,如玉山趕茶場的春社秋社、高姥山七夕節等國家和省級非遺為重點,鼓勵傳統節日生發地開展常態化民俗活動,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讓這些優秀非遺民俗項目永續傳承、文脈不斷。三要創建一批傳承教學基地。要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工作,提升傳承人的工資待遇,搭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簽約傳承基地為主平臺,與中小學合作,在非遺項目所在地就近開展教學傳承活動,擴大非遺傳承隊伍,為非遺項目產業轉化提供人才保障。
2.建設非遺體驗中心,推動靜態保護向活態保護轉變。要以活態保護為主,靜態保護為輔的方式,展現和延續非遺的歷史價值,激發非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命力。一要建設縣級非遺中心。結合縣文化中心項目,規劃建設縣級綜合非遺中心,以實物展示、文字圖片、影像資料、場景再現、活態演示等多元化方式,集中展示展演磐安優秀非遺,成為市民和外來游客體驗非遺魅力的主窗口。二要建設一批主題非遺館。結合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在重點非遺特色村鎮規劃建設一批諸如農耕文化館、傳統手工館、民俗風情館等個性化、差異化的非遺場館,推進非遺生產化、生活化、生態化保護,成為展示體驗鄉村非遺的窗口和場所。三要建設中華斗茶中心。借助非遺“趕茶場”,恢復斗茶比賽。在古茶場周邊投資興建集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斗茶戲茶為一體的中華斗茶中心。聯合中國國際茶研會等機構,每年舉辦全國性的斗茶大賽,推動磐安茶產業、茶文化、茶旅游發展。
3.打造非遺特色景區,推動山水旅游向文化旅游轉變。充分利用25個古村落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非遺項目,建設非遺旅游民俗村,增強其文化厚重感和游客的文化體驗感,使非遺在旅游開發中得到保護和傳承。一是南孔櫸溪儒學生活化。借助非遺“婺州南宗祭孔典禮”,挖掘儒學在現代生活的表達、表現形式,整理孔子家規、家祭、家學,在櫸溪村復活原生態、生活化的鄉土儒學,把櫸溪建成可看可感、可觸摸、可體驗的人文圣地。二是非遺景區形成特色化。利用傳統古村落的非遺資源,打造“非遺四合院”“非遺一條街”,建設“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非遺特色景區,如在雙峰鄉大皿村打造以磐安煉火、宮燈制作、竹編工藝為特色的非遺景區;在胡宅鄉橫路村打造以舞獅文化、磐安銅鑼調為特色的非遺景區。定期開展展演活動,形成一批原真性、高質量的非遺品牌。三是非遺大戲演出常態化。對“磐安煉火”“迎龍虎大旗”“烏龜端茶”“磐安吹打”“鬧花臺”“四轎八車”“磐安道情”“舞金龍”等非遺進行深度挖掘整理,推出蘊含道德力量、引領社會風尚、滿足游客精神需求的非遺大戲,在主要旅游景區實現常態化演出。
4.培育非遺主題小鎮,推動文化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要以建設“江南藥鎮”和“古茶場文化小鎮”為重點,延續歷史文化根脈,引領產業創新發展,使特色小鎮成為發展新引擎、招商新平臺、創業新天地。一要找準目標定位。“江南藥鎮”要依托“中國藥材之鄉”的優勢,打造集“中藥生產加工銷售、中醫養生保健、中醫科研教學、民俗文化展演”為一體的藥文化主題小鎮。“古茶場文化小鎮”要依托“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的優勢,打造集“茶產業、茶體驗、茶賽事、茶影視、茶創意、茶科研、茶養生”為一體的茶文化主題小鎮。二要強化產業支撐。要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推動力,形成小鎮建設主流產業體系。“江南藥鎮”著力建設中醫藥養生園、中醫藥產業園、養生博覽館等重點項目。“古茶場文化小鎮”加快建設小鎮客廳、精品茶交易中心、茶文化主題酒店等重點項目。三要堅持文化為魂。“江南藥鎮”要深化、拓展省級非遺《磐五味生產加工技藝》,建設以中藥博物館、加工技藝展示、民俗文化表演、歷史中藥名人為主要內容的藥文化園。“古茶場文化小鎮”要深入挖掘、提升國家級非遺《趕茶場》,大力傳播磐安茶歷史、茶文化,建設茶鄉民俗文化廣場、茶文化學院、茶文化博物館、茶創意中心等文創項目,占領文化制高點,提升小鎮文化品位。
(作者為磐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