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開鑿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繁榮于唐宋時期,取直于元,明清因之而守護、利用。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沿線鑲嵌著數十個大小城市,常州是其重要一員。常州境內運河河段長45.8 千米,形成“城河相依,人河相親”的局面,運河對常州的歷史發展無疑發揮著巨大作用。
大運河“申遺”成功以后,如何在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保護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需要認真對待。
大運河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載體,蘊含著十分豐富的信息資源,是無比珍貴的財富。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保與用的關系。保護是基礎,保護好了,就會有好的利用;利用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合理利用。保護是永恒主題,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利用必須要以保護為依歸,是保護的結果。好的保護,有益于更好地利用;好的利用,也有益于更好地保護。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由思想來主導、來指揮的。大運河開鑿的初衷是什么呢?
大運河濫觴于春秋時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連接了揚州以南的長江和淮安以北的淮河,全長近200千米,這是有明確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條人工河。吳王夫差花大力開掘這么一條運河,抱有一個什么目的呢?很明顯,是軍事用兵的需要。當時吳國已相當強盛,為攻打北方的齊國,進而北上爭霸中原,而修了這條運河。后來的歷朝歷代修建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無不是要通過漕運達到控制東南、供給北方、維護王朝統治的目的。當然,這在客觀上也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到了清末,由于黃河改道,戰爭破壞,腐敗了的清政府無力治理,加上輪船(海運)、鐵路的興起,京杭大運河南北漕運的功能消泯了,以至于山東濟寧以北河段基本廢圮。濟寧以南尚有900 千米河道水量充裕,仍然發揮著航運、灌溉等功能作用,流經常州的運河即在其中。那么,我們今天在常州討論運河的保護利用又本著一個怎樣的理念、怎樣的目的呢?
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保護和利用都要惠及于人民大眾。所以,把增強民眾的幸福感作為運河保護利用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運河的保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河本體的保護,一是運河環境的保護,二者相互依托,互為表里,缺一不可。
本體保護,主要是河道的保護,水質的保護。大運河是活態遺產,要保護好,必須要有科學態度。漫長的大運河蜿蜒曲折,穿越各種復雜地形和河湖水系,為保障運道的暢通、安全,在沿途的各個重要節點上,建設有許多閘門、水壩、水柜、碼頭等設施。對此如何保護,是原樣保護,還是有所損益,都需要科學的方案和精準的安排。枯水期的補水,汛期的防洪,也都要有預案,有措施,見成果,見效益。
水質保護,主要是防止污染,保持水體清潔,以保障人民群眾有一個清潔的水源,安全用水,安全灌溉,方便沿岸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這方面,要和環保部門合作,調查和控制污染源,與有關企業單位簽訂保護運河的協議,并經常組織巡查,認真落實。
運河本體保護好了,水質保護好了,其基本的運輸、防洪、灌溉功能得以發揮,給人民大眾帶來實惠,其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關于環境的保護,也分兩部分,一是自然環境的保護,一是人文環境的保護。自然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的原始狀態、原始風貌,山要青,水要碧,天要藍,樹要綠,鳥歡喜,馬歡騰,正所謂“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李白),“ 青山看不厭, 流水趣何長”(錢起)!把運河建成宜居、宜樂、友好的生態長廊。人文環境, 實際是文化環境。千百年來,運河兩岸,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特別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大眾性,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異常豐富,需要挖掘、搶救、整理、傳承。譬如作為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城三寶”,馳名中外。在運河中行船,必須要喊“船號”作為統一指揮、協調動作和調動情緒之用。在河北泊頭,船號一般有四種,即打篷號,撞陽號,加油號、搖櫓號,這四種號子是有系統的整段唱詞的,至于行船拐彎、吃飯、停船另有簡單號子。在北京有“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包括起錨號, 攬頭沖船號, 搖櫓號, 出倉號,立桅號,跑篷號,闖灘號,拉纖號,絞關號,閑號。這種號子是船工且行且唱的,它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船號這種文化,在很多地方已銷聲匿跡,也需要進行搶救。此外,運河沿線還有碼頭文化,會館文化,廟會文化,宗教文化,行會文化,飲食文化以及民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為普通民眾所創造、很接地氣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也是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并引以為裝點生活、愉悅身心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時空變換、歷史發展的見證,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組織力量進行整理保護,并使之成為我們建設新生活的滋養。
總之,大運河的保護利用,是一項復雜的、科學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執政能力。必須由政府牽頭,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吸引社會組織和民眾參與,因地制宜制訂保護利用規劃,堅持“共保共享”理念,加大保護力度,合理安排利用,堅決防止“建設性破壞”,防止各種有害污染,把大運河建設成綠色的生態走廊,豐富的文化走廊,和諧的生活走廊,歡樂的旅游走廊,富饒的幸福走廊,但見“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的景致,該是多么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