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活動現場圖源網絡
“所有的世界遺產都得用起來,遺產一定要活化,允許大家使用,包括商業使用,國家級的(遺產、文物)最需要社會化。”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國際旅游研究院院士、國際旅游學會秘書長吳必虎10月21日于浙江杭州舉行的“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上如是說道。
吳必虎現場表示,現在政府的幾個觀念需要改變,首先是不可移動文物不能重建,他認為,歷史上就有很多重建的文物,比如岳陽樓,其次是修舊如舊,在他看來,武漢的黃鶴樓就修了很多次,而且每次都不一樣。“(文物)不是一定不能重建,重建也不用跟原來一模一樣。”
除了改變對待文物、遺產的修建態度,吳必虎認為,文物、遺產還應該活化,文化遺產來自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而現在文物保護的價值觀卻是排斥生產和生活。“現在都強調保護文物,好像利用文物,它馬上會塌掉一樣,恰恰相反,不利用才會塌掉。”
“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需要活化的程度,生產與生活是文物的來源,所以把文物還給生活和生產是符合遺產發展規律的。”吳必虎說,“活化是非常重要的,用才是最好的辦法,中國的房子全是土木結構,如果沒有人在里面過日子,馬上被蟲、螞蟻蛀掉,臺風吹掉。”
吳必虎表示,文物、遺產活化的方法很多,包括進行實景再現或者舞臺活化,比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是所有活化當中最普通的方法,但是在所有的活化過程當中旅游是負面影響最小的一個活化方法。
“大運河是一個不同于故宮或者莫高窟的遺產,它是一個露天的遺產,它的活化更容易做一點。”吳必虎認為,中國大運河可以嘗試作為一個大遺址、線狀遺產進行活化,它有條件變成一個世界遺產旅游的典范。
吳必虎介紹,大運河樞紐、漕運、區域文化整個體系要進行整合開發,大運河的民宿產品、特色小鎮、鄉村以及運動產品等都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區域的沿線城市要各有特色,經營業態不僅有觀光還要有度假。
“過去的生活情境已經變了,新的使用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遺產傳承的同時要允許內部功能的變化。”吳必虎說,很多文物、遺產都是商業化的結果,不用太擔憂遺產的過度商業化,“市場是最好的選擇”。
據悉,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杭州市運河集團、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市西博辦共同承辦。該論壇是2016第三屆中國大運河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屆的中國大運河廟會是杭州的一塊響亮品牌,也是讓中國大運河及廟會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杭州的一個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