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橋梁,也是絲路沿線國家發展貿易的樞紐。絲綢之路不僅在歷史上為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作出了貢獻,如今它將再次以新的紐帶帶動沿線國家經濟互動,開辟新的經濟引擎。
在這新一輪的變革中,西安當有何作為?我們采訪了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安市文聯原副主席商子雍先生
西安要珍視所擁有的歷史文化積淀
記者:西安不僅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西安也創造過令人敬仰的輝煌。今天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西安將順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的要求,再創新時代的偉業。您能否對未來西安的航向與城市精神做一下提煉與展望?
商子雍:作為一個文化人,我不是進行這種提煉和展望的最佳人選;但我愿意談一談自己對西安這個偉大城市的希望。
西安一定要珍視自己所擁有的歷史文化積淀。前人有言:“賦事行刑,必問于遺訓而咨于故實”;“從政咨于故實,播憲稽乎遺風。”細細體味上述兩段話,我們不難明白,故實盡管是舊事、是以往的事,已經走進歷史且漸行漸遠,但對于現實、甚至對于未來,卻有著至關緊要的意義,萬萬不可小覷。由此想起馬克思曾經說過一番話,大意是:“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和生活,但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只能在前人留下的既定傳統和條件下創造。”這是因為,任何民族要生存,要改革,要發展,都離不開傳統,都必須要在前輩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中找到深入改革和穩妥發展的支撐點,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達到更好生存的目的。
具體說到我們生活著的西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成熟的今天這么一種完整的生命歷史。一代又一代的西安人創造和發展西安歷史的艱苦而卓絕的過程,全都默默地沉淀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里,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城市記憶。承載這些記憶的既有物質的遺產,也有或文字記錄、或口耳相傳的非物質遺產。近一些年來,西安對漢長安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明西安城墻等歷史遺存的保護,以及對西安歷史上一些重要學派、杰出思想家的研究,都是應該被肯定和稱道的。
同樣也是德國人,但比馬克思晚了一代的思想家雅斯貝爾斯,也說過意思相同的話:“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的一點,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越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這一席話里的關鍵詞,是“清晰”。而通過對豐富而斑駁的西安歷史文化積淀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們能“清晰”看到的,是這樣的事實:堅持對外開放,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漢代和唐代,都比較重視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漢代開通絲綢之路,為物流、人流、文化流的滾滾西去東來提供了通道;唐代,都城長安聚集著大量外國商賈和留學生,甚至一些政府官員都是由外國人擔任,這種開放的胸懷,是終于鑄成“大漢雄風”和“盛唐氣象”的重要根據。西安今后的進步,依然是須臾不能偏離開放,萬萬不可閉目塞聽、夜郎自大;切記切記!
中外文化精華要合理融合
記者:西安一直被譽為歷史文化名城,如今也是科教重鎮。在重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當下,絲路文化必然也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你在上面也提了許多絲路文化的影響與貢獻。那么,在新絲路建設的過程中,文藝發展或者說文藝創作應該如何進行??
商子雍:有人曾熱衷于在文藝舞臺上演繹清代歷史,這當然不是不可以,但問題是你對這一段歷史的解讀是否準確。整體而言,清代已經是中國封建獨裁統治的末世,即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統治集團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等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嚴重阻礙了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步伐,與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相去甚遠。那些過分渲染康熙、雍正、乾隆所謂文治武功的文藝作品,勢必會導致對辛亥革命必要性的質疑甚或顛覆,其影響絕非正面。其實,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還有歷史上貫通歐亞的絲綢之路,以及在這條路上留下深深腳印的諸多先賢,還有發生在這條路上的許多動人故事,都是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現在,西安,還有陜西的一些作家、藝術家,已經開始關注上述題材。在此,我要向他們表達敬意。
立足傳統,汲取歷史精華;面向世界,開放矢志不移。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精華成功融合、為我所用,那西安、乃至中國的前途,當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