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羊方尊”茶葉罐、“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音箱、“杏林春燕圖”手機殼……中國國家博物館近年開發了很多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文創產品。當人們把這些產品帶回家時,帶走的也是中國文化。擁有133萬件精品館藏的國博,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中國夢”的發源地、國家的文化客廳。要想讓這些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做好文創產業的開發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多年開發文創產品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一產業的鏈條非常長,我們自己的研發力量和投資實力都很有限。如果只靠國博的工作人員,就算一天24小時不休息,一年最多只能做兩三百款產品。國博天貓旗艦店今年1月上線,面對幾億網民的需求,這個產量根本不夠。我們意識到,要搞文創產品開發不能單打獨斗。國博今年首次嘗試采取與社會資源對接的模式開發文創產業全鏈條。3月,國博與阿里巴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6月,國博又與上海自貿區簽署協議。上述合作的基本商業模式是,國博負責篩選并提供館藏圖片信息、品牌商標及研究成果等版權。我們挑選出哪些圖片的構圖、歷史、銘文、色彩、研究成果最有利于做成文創產品,然后打包授權給阿里巴巴集團和上海自貿區的企業。企業拿到版權包后,可對接有設計實力的設計師和設計機構,把產品設計出來,之后再找有實力的企業投資生產。然后在自貿區的線下銷售網絡和阿里的線上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在這種合作模式下,文化人干文化的事,產業人干產業的事,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國博的文創產品現在有“國博衍藝”和“文創中國”兩個品牌,未來將開發首飾盒、發卡、吊墜、茶具、文具、餐具等與生活密切結合的原創產品。現在粉絲經濟很厲害,國博下一步也要培養這兩個品牌的粉絲,我判斷還會有兩到三年的市場培育期。這一過程中最怕受到侵權產品的影響。沒有對知識產權強有力的保護,會造成違法成本過低、維權成本過高,品牌很難做起來。所以,文創產品開發的第一個瓶頸就是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問題。目前,國家正在抓緊制定相關法規來保護創業環境。
我相信,只要是好東西,沒有道理市場號召力不強,其商業價值和文化傳播的雙重功能都是存在的。不過,對于國博來說,我們最大的心愿和初衷就是通過這些產品把館藏中蘊含的文化信息傳播出去。這種傳播一定要形象、生動、實用,便于大家記住,就相當于我們做了一個流動的博物館,而產品掙錢只是隨之而來的東西,并不是我們的目標。(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