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鞏義的雙槐樹遺址經文物部門發掘,已確定現存面積117萬平方米,印證了五千多年前中國已有了早期的國家形態。8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鄭州舉行,這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常設高端學術論壇,旨在深入探討中國考古學的重大專題學術研究,進一步推動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這也是繼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之后,中國考古學界又一學術盛會落戶鄭州。
考古專家熱議“文明起源”
名家薈萃、思想匯聚、形式創新是本次論壇的最大看點。這次論壇主題是“區域互動與文明化進程”,匯聚了王巍、趙輝、陳星燦等國內考古界頂尖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40多家高校及文博單位的100多位考古工作者。
論壇上集中介紹了包括河南舞陽張王莊仰韶文化遺址、良渚古城遺址、石峁遺址在內的13個重大史前考古項目近年的考古新發現,這些遺址的發掘,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同時,對于解決夏、商、周之前中國范圍內文明是如何起源、生長、交織的這一學界熱點問題至關重要。
專家們在交流過程中,時而犀利,時而幽默,思想碰撞亮點頗多。
“此次論壇創新形式,不再像以前那樣作長篇累牘的學術報告,而是報告人分享最新考古發現和學術觀點,大家就此提出問題,互動交流。”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說,中國考古論壇就是要摸索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能夠呈現各種思想交鋒的學術交流機制,不斷提高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水平。
中原是中國文明形成的中心
關于中國文明發源,因為考古學的屢屢突破,近百年來經過了多次“顛覆”階段。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國人的認識過程,從1921年至今近百年時間里,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化西來說;20世紀30至40年代,仰韶文化向東、龍山文化向西發展的東西二元對立說;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原中心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元一體說。
陳星燦說,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遍布全國的考古發現,逐漸證明至少在包括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北方地區在內的廣大地區,存在著多個文化中心,各中心很早就存在互動,逐步形成交互作用圈,最終奠定了中國文明起源的基礎。
“其實,中原域外的很多酋邦或者早期國家形態,文明程度超乎想象。但我認為中原地區在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仍然居于中心地位。”陶寺遺址發掘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努受訪時說。
那么,早期國家是什么時期形成的呢?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戴向明認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社會經歷了由“原始群”到“血親家族”為基本社會單位的變化,呈現為小規模的流動性群體,尚未形成穩定村落,可稱之為“游群”。新石器時代中期,不同村落或不同氏族之間,可能會形成類似部落或部落聯盟那樣的組織——“聚落群”;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超級聚落”與早期國家形態。
河南故事助力華夏文明傳承
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發祥地。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和中國學者袁復禮等人對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進行發掘,確立了中國考古學史上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
“河南有一批重視考古、支持考古的領導和群眾,以及一批熱愛考古的專業人士,正是因為他們的支持,才使得河南的考古事業和文化事業得到蓬勃發展。”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表示,希望能充分發揮論壇的服務功能、學術功能和參謀功能,聯手打造中國考古輝煌的明天。
“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去年在鄭州舉辦,今年召開首屆考古論壇,將會繼續深化考古學的社會影響。鄭州正在努力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和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這類活動將有效提升鄭州文化的影響力,這對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支撐意義重大。”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說,希望通過論壇的舉辦,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講好河南故事,擴展和提升文化影響力,增強市民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