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旗幟,是推動人類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強大力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但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對于從盤古、女媧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其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經濟、文化、科技繁榮昌盛,是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蘊著我們先民的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當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而這些文化是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時下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
旅游與文化具有天然的偶合性,旅游本質上就是文化的體驗過程,發展旅游離不開文化,同時也促進文化的傳播。世界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可見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關系之密切。文化是旅游資源的魅力所在,不少文化資源只要略加開發就可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資源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與壯美的河山交相輝映,風景名勝薈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積淀厚,具有巨大的開發優勢。文化交流亦是旅游業實現社會效益的重要途徑。就社會效益而言,文化交流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利于促進客源地和目的地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踐表明,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實現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人們在欣賞的同時,更深刻地感悟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是沒有靈魂的,很難有吸引力。旅游是實現文化傳播功能與娛樂功能的載體,作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地域優良傳統的特殊形式,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是展示文化內涵與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實現文化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開發和利用好旅游資源,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統一,用獨特文化魅力詮釋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實現教化功能與娛樂功能的載體,是挖掘文化、優化文化和保護文化的途徑,同時文化也通過旅游得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從旅游業的發展看,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現代旅游的核心資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競爭力強的地方,都是有獨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比如,人們通過風箏節了解濰坊,通過沙雕節了解舟山等。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實現兩種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拉動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渠道。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推動人們進入“大眾旅游”時代,體驗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古村落是歷史文化遺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是地方歷史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古村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體現出中華姓氏的血緣文化、聚族文化、倫理觀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輿風水、建筑藝術、地域特色等。古村落亦是一座座承載了歷史變遷的活建筑文化遺產,任憑世事變遷,斗轉星移,古村落依然巋然不動,用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向人們訴說著村落的滄桑變遷,盡管曾經酷暑寒冬,風雪雨霜,但是古老的身軀依然支撐著生命的張力,和生生不息的人并肩生存,從這點上說,滄桑的古村落也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安慰。或許一座古村落的被改造或者消失,對很多人來說沒有感覺出丟了什么,但是,歷史遺產少了一座古老的古村落,就少了些歷史文化痕跡,就少了對歷史文化的觸摸感,也就很容易遺忘歷史,遺忘了歷史,很難談文化延承,同時失去的還有附加在古村落上的文化魂靈。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底蘊的古城鎮、老街區、舊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往往形成了城市建設難以恢復的敗筆,甚至出現將真文物拆除建造假文物的境況;建筑設計缺少文化內涵……諸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遭到破壞,不僅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古城古鎮難以得到保護,甚至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也普遍存在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危機與困境。歷史風貌和文化傳統逐漸消失,因此,加強文物保護、遺跡搶救和旅游產業的相結合開發利用刻不容緩。
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共識和扶持,旅游景點的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及古跡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盡管近年來人們已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尚未在全社會形成普遍認識,即使是一些熱心的文保人士也只是理解為“留住老的東西”。保護文物其目的不在于守舊,而在于傳承。供養于廟堂之高,那是將文物圈養起來,就失去了文物保護的實質意義。真正的文保,是要通過采取各種措施,讓更多的民眾在親近文物時讀懂歷史,讀懂屬于我們的記憶。我們有必要杜絕轄縣區的文化割據,要注重區域合作,減少文化內耗,使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在匯聚與傳承中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此讓文化根撥壯大起來,將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記憶永遠地傳承下去。(中國文物網朔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