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距今有6000多年歷史的廟底溝文化時期的三角形石研磨器。
作為文房四寶,對于硯臺,古人有“寧舍一室、不舍一石”的偏愛。8月26日,以硯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在鄭州開館,館內展出的硯臺從史前研磨器到當今名家制硯200方,系統、全面地展示了中華硯文化發展的脈絡。民間古硯收藏家、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館長黃海濤表示,創辦硯臺文化博物館,就是為了讓更多普通人了解中華硯文化,共享老祖宗留下來的文房瑰寶。
8月26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以硯文化為主題的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鄭州市航海東路經開第二十二大街中興產業園43號樓。在這座五層磚紅色小樓里,一二兩層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出現的研磨器、硯臺經典代表作品。三四五層分別設置為古琴房、書畫室、插花室、茶室等,供觀眾進行文化交流。

盡管是第一天開館,前來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不少市民還用手機拍照留念。“去過那么多大的博物館,但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細致的硯臺展,真的是大開眼界。”一位市民如此感慨。
該博物館的主題為“文明的腳印硯臺展”,是一次歷史年代完整、材質和硯式豐富的中華歷代硯臺實物系列展。從距今約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的研磨器,到當今名家制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各個歷史階段的硯臺均有收錄。
記者看到,位于第一位的展品是一組約6000千年前的三角形石研磨器,據黃海濤介紹,該展品是從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文化遺址一期出土的。
“這組研磨器屬于仰韶文化中期的文物,那個時期還沒有系統的文字,但是出現了彩繪,比如我們現在在各大博物館都能看到那個時期的彩陶,甚至是壁畫,這就需要用到礦物顏料,這個組研磨器就把自然界中天然的紅色、黑色、綠色、藍色等礦物顏料碾碎,研磨器也是硯臺的前身。”黃海濤說,之所以把這組石研磨器作為展品的開端,不僅僅是因為它古老,還因為它誕生在河南,也應該回歸河南。
博物館展出的硯式硯材品種十分豐富多,除了著名的四大名硯外,硯展還選展了玉石、石灰石、青銅、青釉瓷、唐三彩、石末、白陶、靈壁石、菊花石、尼山石、松花石、潭柘石、賀蘭山石、角石、青田石、水晶、瑪瑙、象牙、青金石、透光石、紅木等為材質制作的硯臺。

“硯產地涵蓋全國各地,西蜀(太保金音石硯)、東夷(尼山硯)、嶺南(端硯)、漠北(賀蘭山石硯)、中原(虢州石硯)、臺灣(螺溪石硯)等各地特產都有入藏和展出。還有產自日本(赤間關硯)、韓國(渭源石硯)的硯臺。”黃海濤說,博物館中的展品都是他和友人精挑細選出的精品,“就是讓大家能直觀感受中華硯文化的魅力。”
記者了解到,該硯文化博物館是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的二期工程,一期以展示中國香薰爐為文化主題。
“鄭州歷史上出了很多文化大家,比如列子就是鄭州人。我們在鄭州創辦香薰爐文化博物館、硯文化博物館,以‘博藏、精研、教化、傳承’為辦館的宗旨,就是為了在這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寶地,傳承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黃海濤表示,盡管是私人收藏,但最終能通過博物館的形式與民眾共享中華文化經典是他非常樂于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