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載體與生發的重要土壤,近日,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韓國國會“中韓非遺保護高峰論壇暨逸品神工藝術精品展”上做了題為《非遺當代發展關鍵是融入大眾與生活》的主旨發言,西沐認為,當下非遺的發展,一個重點就是在做好搶救保護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氣推進非遺進入人們的當代生活。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根據大會組委會的安排,我就《非遺當代發展關鍵是融入大眾與生活》這一主題,從以下五個方面與大家分享。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我們正在推進非遺資源化、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進程的一些工作。我所在的單位是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我的專業方向是研究與推動藝術品市場及藝術金融產業的發展,近幾年也把一些精力放在了非遺資源化、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研究與推進上。目前,我們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研究與前沿實踐的方向:一個是非遺藝術品交易體系與模式的創新,特別是非遺藝術品的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的研究與實踐推進上;另一個是非遺金融,特別是基于非遺資產化平臺的非遺資本介入非遺產業與市場的實踐;三是非遺產業,特別是基于“平臺+互聯網”融合機制下的非遺產業的集聚化發展。為此,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中國非遺資源管理評價研究委員會,并正在推動把非遺藝術品質量問題納入到國家質量管理體系中去的努力。試圖從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以上三個戰略方向深化發展。
一、要進一步認知非遺面向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
非遺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載體與生發的重要土壤,所以,既要保護,又要發展。我們對非遺的保護與發展的認知,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并不長的漸進性的過程。從把非遺作為一個狹窄的歷史遺存的搶救保護、歷史文化現象的挖掘整理,到歷史文化信息與傳統的保護與活態化傳承,再到把非遺作為一種資源狀態進行保護與發展這樣一個開放的寬視域的非遺觀念的形成,是非遺保護與發展不斷深入的結果,更是非遺保護與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非遺量大、點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態的生存發展狀態的生存需求與價值呈現。所以我們講,非遺資源化發展是非遺價值的一個放大器,是非遺發展面向現代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是非遺介入、融入當代人們生活的重要路徑,更是非遺面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方向。
二、非遺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區域發展中的重要財富
以前,我們對非遺的財富屬性的理解,大多趨于精神財富方面,事實上,非遺更是物質財富。關鍵是我們如何認識非遺資源及其資產化發展的趨勢問題。當然,非遺資源創造的財富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質的,我們在現實的認知中,不能用一種財富觀去否定另一種財富觀。所以我們強調,非遺凝結了一個民族珍貴的生命印記和活態的文化基因,能夠反映出本民族的文明歷史和智慧水平,是人類最為寶貴的遺產性財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非遺資源的價值發現問題需要被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層次、更系統的挖掘,這是非遺發展面向未來的時代要求。
三、要探索當代非遺融入大眾融入生活的路徑
當下,非遺的發展,一個重點就是在做好搶救保護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氣推進非遺進入人們的當代生活。特別是在推進中韓非遺合作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關鍵是產業與市場的融合發展,具體來講,就是一個平臺四個路徑:
一個平臺就是:
通過雙邊合作機制,建構中韓非遺合作的綜合服務平臺。這個平臺除了基本的展示與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個合作的資源整合與資產化平臺,產業要素市場與產業資本市場平臺,如通過建立相應的非遺產業合作基金、非遺設計服務中心等,為非遺合作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四個路徑主要包括:
一是通過當代設計培育非遺產業鏈條,推進非遺產品與消費品進入當代生活;
二是通過市場機制的推動,進一步利用市場交易創新,使非遺產品、非遺文化進入人們的當代生活;
三是通過發掘新的非遺消費需求,推進非遺產業發展的時尚化進程,創造非遺新的需求,從而使非遺消費(物質與精神)進入當代生活;
四是通過“互聯網+”使非遺產品、文化等的推廣與傳播大眾化,在與新的生活方式融合過程中,通過垮界創新融合,推動非遺進入大眾生活的進程。
四、要厘清非遺發展的傳承出新與異化發展的邊界
對非遺發展的傳承與出新的認識,不僅僅是一種遺存的存在,而是非遺活態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出新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兩個重要的判斷:變異與應有的符合規律的創新。即要認真區分傳承發展與異化發展的異同與邊界。
首先,不能把按照非遺內在發展規律的進化發展與傳承視為異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一種歷史性的文化遺存,但依然是一個有真實生命的文化存在,有著不斷涌動、向前發展、變化更新的屬性。文化遺產也是需要發展和傳承的,而發展和傳承中必然包裹進時代的生活與時代的聲音。“非遺”這一概念中的關鍵點之一就是它必須是活態的,必須是生活在人民生活之中的。
其次,也不能把異化發展作為傳承發展的內容。非遺的發展需要尊重非遺自身的屬性。如果背離了它的本質,發展的手段就會讓它與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非遺的資源化發展,不僅僅是拿非遺的元素作為吸引眼球的手段而過度開發。非遺能夠成為一種資源,是因為它是一種文化,它具有的文化價值。文化是非遺的根本,是文化造就了非遺的過去,也是文化成就了非遺的未來。而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精神性,無視、背離或者歪曲這種精神性,而過度市場化、產業化,非遺將失去它的實質。
五、非遺的國際化發展是大勢所趨
首先,非遺的原生態發展與非遺的國際化交流,非遺的互聯網化發展與產業垮界融合,非遺的大眾消費化與非遺的精神特質的挖掘認知,都是國際化過程中的問題,是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部分。
其次,互聯網機制及其平臺建構不僅正在改變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態,也是非遺的國際化發展的一個新的平臺,為非遺打開了一扇發展的新大門,迎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更多新的發展機遇,更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建構起了最適宜非遺資源價值發現與跨界融合的基礎設施。在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非遺資源的價值發現問題將被互聯網重新激活,并作出更深層次、更系統的挖掘。
第三,非遺資源化戰略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為了加強對非遺資源的保護,保持非遺資源價值的多樣性、挖掘非遺資源對于世界文化資源的價值貢獻,多方參與、共同參與、積極參與到關注、研究、保護非遺資源的行動中,是一個戰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