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眼中,考古就是挖坑掘墓,發掘地下埋藏千年的秘密。但是挖了坑之后該怎么辦?21日于河南鄭州開幕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考古不光管挖,還有管“保”和“用”,做到對考古發現的重要遺跡要不要保護、怎么保護心中有數,充分考慮到遺址后續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需求。
21日,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為主題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開幕。如果以1921年河南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為起點,中國近代考古學已經誕生近百年。近些年,中國的考古事業蓬勃發展,但在考古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劉玉珠坦誠仍發展滯后,存在不少問題。
“近些年,我國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發展很快,但也存在著考古基礎薄弱、與保護工作脫節等問題,導致遺址講不清楚、看不明白,難以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劉玉珠認為,考古是做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考古工作做得扎實到位,就會為后續的遺址規劃、保護、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和發揮空間。
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轟動全國,引起民眾對考古工作的極大興趣。總結其經驗,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表示,除了海昏侯墓本身極具考古價值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博界工作方式的轉變——發掘、保護、利用多管齊下,讓文物“走出”深閣開口“說話”。
“海昏侯墓在發掘過程中就體現了前瞻性、科學性、統籌性。它從考古規程、文物的保護修復、科技考古手段的綜合運用、多學科合作,乃至后期的申遺工作和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工作,都有著深謀遠慮的頂層設計。”徐長青介紹說,海昏侯墓在發掘上實現了由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并重發展。
除了考古遺址的保護利用,劉玉珠表示,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對基礎建設考古的重視。“要將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提高考古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學性,盡可能多地搶救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實現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