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烏銅走銀、劍川木雕、彝族刺繡……非遺產品給云南省2017年文博會奠定了文化基調。
非遺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審美習慣“活”的顯現。怎么讓它不脫離生活,讓它“活”下來?記者通過文博會在非遺傳承人身上,找到了一些存活“秘訣”。
提高非遺產品經濟效益
非遺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已實現產業化發展,如傳統手工藝。
建水紫陶的名氣享譽國內外,制作工藝也寫入了國家非遺名錄。馬成林是這項技藝的傳承人,他自幼酷愛民間美術,他告訴記者,生活所迫,就想著靠做陶來討生活,“社會在推著我們往前走,2009年成立紅河州建水縣成林紫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以來,營業額不斷提高。”馬成林說,“只要有錢賺,就能吸引年輕人來學。現在市場還比較好,很多人都愿意來學這門手藝。以前還擔心這門手藝會失傳,現在我感覺這個手藝還更加完善了。作為傳承人,我有義務把這們手藝傳下去。”
勐海縣勐混曼召傣族傳統手工造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巖罕囡說:“勐召村整個村都造紙,因為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較高,村里不少年輕人不愿意出去闖,就在家造紙。他們愿意來學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比較難得,傣族手工造紙能傳承800多年就是因為有經濟收入,大家都愿意來學。”
勐海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文產辦主任黃志軍認為,要讓非遺項目傳承下去,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傳承人的生活,生活保障了才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傳承人堅守這項技藝,部分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如果這項技藝能帶來財富,自然而然能吸引更多人來學,傳承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突破傳承瓶頸后繼有人
“百年字號,祖傳技藝”常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詡的詞語,也是極為吸引人的廣告詞。至今,家族傳承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主要傳承方式。同時,也是制約非遺傳承發展的瓶頸所在。
“傳男不傳女”“傳長門不傳旁門”“傳內不傳外”這也是時代使然。但這種世代單傳逐漸造成了今天“人走藝絕”的危機。
如何突破瓶頸,避免“人走藝絕”?
臨滄市委文產辦主任張云祥認為,家族傳承也有其優勢,可以保持祖傳技藝的純正、正宗、地道,不變異、不變質、不變味,但是風險性較大,因此要想辦法鼓勵這些傳承人帶徒弟,實現這門手藝的傳承最大化。
“我自己帶著徒弟,只要他們想學,我都教,這門手藝可以說是獨家的,但列入非遺,就是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會老去,但是這門手藝不能后繼無人,”麗江永勝琺瑯銀器傳承人譚志平說。近年來,他通過展覽、講學、公司、網店等形式,全力推動永勝琺瑯銀器“走出去”。
交流合作注入“新血液”
非遺與群眾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但是,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逐漸變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在日漸消亡的過程中。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非遺不是原封不動的固態保存,而是要融入現代生活,創新發展。創新就要多走多看,多交流學習,不斷有‘新血液’的注入才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方式。”普洱市文產辦主任施文艷說。
來自文山州廣南縣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張鳳仙,是做民族刺繡的,她說,“我非常珍惜每一次展出或者培訓的機會,可以和省內外的同行相互借鑒學習,楚雄的民族刺繡做得比較好,我們經常一起交流,在交流中就會有新的想法,然后我們做出來的產品也更加精細,門類也逐步多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精神的DNA。讓非遺存活下來,除了加強交流學習,不斷加入新元素,人才培養也是重要一環,要緊跟時代,體現非遺項目的價值所在,讓傳統手藝重歸生活,并將其融入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