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25日,第六次東亞文化遺產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主題為“東亞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同時在復旦大學主會場和上海交通大學分會場舉辦。來自中國、韓國、日本三個國家的高校、科研機構,以及文博單位的四百多位代表,共同出席了大會。


海報展區
我們保護什么?
在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們針對文化遺產資源的歷史文脈、傳統價值和保護模式等議題展開了探討,通過建筑、壁畫、巖土、陶瓷、紙張、玉器、青銅器等多種門類文化遺產和文物修復保護技術的實例,介紹了各自研究領域內遺產保護的理念與方法,分享了最新科學修復技術的采用情況和成果。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王金華介紹中國石窟寺保護現狀與展望

韓國學者韓京淳介紹韓國寺廟建筑壁畫的保護研究歷程與展望

日本學者成瀨正和通過技術分析對正倉院的文物材料進行了科學研究
我們怎樣保護?
科技創新,與文化遺產保護牽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手段應用于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領域。主要包括無損/有損的遺產殘損病害撿測技術;動態信息監測及安全性評價技術;遺產關鍵性保護修繕、修復、維護技術等等。
此次研討會上,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多位學者介紹了科技手段輔助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課題的最新成果。在遺產殘損病害檢測技術方面,來自上海大學的黃繼忠研究員以云岡石窟為例,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中國有關學者對石窟寺存在的水侵害、巖體失穩、雕像風化、污染等問題展開的綜合研究,他指出通過關鍵技術、材料和設備的應用,我國石質文物保護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護技術體系與工作方法體系,石質文物保護的技術水平得到提升。來自日本的學者森井順之與來自韓國的學者丁珉鎬分別介紹了現代技術在石質文物環境危害檢測方面的應用。

黃繼忠研究員介紹中國石質文物保護新進展

日本學者森井順之介紹羅漢寺無洞窟的保存環境研究
在動態信息監測及安全性評價技術方面,來自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吳來明主任介紹了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及其評估平臺,他指出館藏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已經提升到風險管理的層面,各個博物館要基于現實狀況、文物本體情況,實現博物館環境監測的智能管理。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的學者松井敏也則介紹了其課題組對筑波大學考古系博物館展廳空氣質量與展廳震動的監測,并在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對展廳實際狀況進行仔細考察,最終將安全隱患排除。

吳來明主任介紹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及其評估平臺
遺產關鍵性保護修繕、修復、維護技術方面,各國學者都拿出了最新“杰作”。來自日本的學者成瀨正和介紹了X線回折裝置、熒光X線分析裝置、FT-IR裝置、可視化分析裝置等對文物顏料的分析。來自韓國的學者金智巧則介紹了Afrosiab古城宮殿壁畫的數字修復技術,來自韓國的學者崔畯現則介紹了Gosong升降技術在重型石質文物方面的應用。日本學者今津節生介紹了X線CT在探索文物修復履歷方面的重要貢獻。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曲亮則介紹了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在清代低溫鉛釉研究方面的嘗試等等。

日本學者成瀨正和
傳統技藝的重生
傳統技藝是先人前輩的智慧結晶,是進行古物、文化遺產修復的最原真的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一方面為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卻侵蝕著傳統技藝在文化遺產保護、修復中的一席之地。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專家開始致力于傳統技藝的恢復、重現,力求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尋找本源之路。
來自同濟大學的戴仕炳教授則從科學著作《開工天物》中對于“風吹”石灰的記載入手,通過科學的分析發現“風吹”法石灰具有凝結時間短、強度高等優點,有望為我國建成遺產文物的保護復活出一種融合我國傳統智慧的生態無機材料。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陳青通過對承德殊像寺、安遠廟、沈陽故宮、北京恭王府、故宮等建筑彩畫顏料的成分分析,參照古籍記載的顏料術語,將史書中記載的顏料名稱與顏料成分一一對應,并通過對顏料時代的分析,為古建筑彩畫斷代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來自韓國的學者鄭惠泳則參照古籍記載的顏料產地,采集當地土壤進行成分、功能分析,并用傳統水析法研制出了韓國傳統的顏料,實現了傳統顏料的再現。

戴仕炳教授介紹明代“風吹”石灰法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陳青介紹古建筑彩畫使用顏料的分析研究
文化遺產始于保,終于用
保存完好不是文化遺產保護的終點,如何在保證文化遺產不受損害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人感受歷史結晶的魅力,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播與利用,才是文保工作的最終歸宿。同樣,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的工作也應始于保,終于用。
來自韓國的學者金智巧在Afrosiab古城遺址壁畫保護實踐中,就采用AR、VR技術應用于修復完好的壁畫中,讓來訪的每一位觀眾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技術看到了壁畫原本以及修復前的面貌,感受歷史的滄桑變遷。來自日本的學者今津節生指出采用X線CT的現代技術除了用于文物保護外,還應將這些數字信息用于展覽教育,實現其更大的價值。來自韓國的學者趙南哲也提出,文化遺產保護應該將傳統技藝與新技術相結合,同時開發文化遺產更多的價值,不僅證明文化遺產的歷史優越性,更應多角度探索,開發其更能持久延續的價值。

韓國學者金智巧
文化遺產保護勿以善小而不為
研討會中,各國學者用詳實的案例分析問題,用嚴謹細致的科學分析闡明觀點,無不滲透著嚴謹、極致的治學精神與工匠態度。這種精神不止體現在對重大遺址、重大課題的研究上,更體現在對不起眼的文化遺產的傾心呵護上。
來自日本的學者西浦忠輝在對日本某建筑古瓦保存修復的研究上,為了探究筒瓦與平瓦對同一種修復材料的適應度,西浦忠輝先生花了35年的時間來進行考察實驗,最終得出相比于平瓦,這一建筑上的筒瓦對于環氧樹脂的耐用度更差的實驗結論。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的學者松井敏也的研究也同樣少為人知,其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所在大學--筑波大學考古系的博物館展廳的空氣質量與展廳震動情況進行監測,看似一項無須大費周章的課題,課題組卻依舊認真對待每一個區域的監測數據,對異常數據進行一一分析,還對展廳的實際情況進行仔細考察,最終將安全隱患排除。

日本學者西浦忠輝

日本學者松井敏也
在全社會呼吁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實現了重大進展,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方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還將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文化遺產有必要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來推進與保護。
以中國、韓國、日本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因其相似的歷史文化背景,傳統技藝,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有更多交流的可能。
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于2007年在韓國成立,是中、韓、日三國文化遺產保護學者共同搭建的平臺,旨在推動東亞各國間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共享東亞文化遺產保護的最新理念和技術。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各國專家們分享最新經驗成果的重要平臺,為探索符合東亞文化傳統的遺產保護模式與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晚宴中、韓、日三國專家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