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大鼓是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代表性傳統(tǒng)民間曲藝之一。模樣清秀的張遠新說,她非常喜歡樂亭大鼓,主動要求爸媽幫她報名學習,已經堅持一年多了。“學習樂亭大鼓給我?guī)砗芏鄻啡ぃM馨阉鼈鞒邢氯ァ?rdquo;
樂亭距中國首都北京230多公里,雖然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海域小縣,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樂亭皮影、樂亭大鼓和樂亭地秧歌3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近幾十年,曾經繁盛一時的鄉(xiāng)土文藝在樂亭出現了后繼乏人的局面。
在縣文化館免費教孩子們樂亭大鼓的張旭武,是樂亭大鼓的“非遺”傳承人。他坦承,由于當地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和現代文化傳媒的沖擊,鄉(xiāng)土文藝逐漸被邊緣化。

“收入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樂亭的大鼓藝人多數是民間藝人,為了生計,很多人老藝人被迫轉行經商或務農,樂亭大鼓的傳承一度艱難。”從藝40多年的張旭武說。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樂亭人逐漸認識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和諧發(fā)展有著巨大作用。
從2003年開始,當地政府大力推動樂亭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積極探尋保護傳承新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舉措就是在中小學普遍開設地方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

栗冬娜是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的美術老師。據她介紹,學校有3000多名學生,書法、繪畫、皮影戲、樂亭大鼓等傳統(tǒng)文藝陸續(xù)被引入校園。
栗冬娜說,從2008年開始把皮影戲引入校園后,全校所有班級都開設了皮影課。除了組建皮影劇團,學校還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創(chuàng)編皮影舞蹈和大型皮影團體操。
“孩子們剛開始在課堂上接觸皮影戲時,都覺得很新鮮。后來通過系統(tǒng)學習以及請老藝人來講課,孩子們的興趣越來越濃,很是熱愛這門傳統(tǒng)藝術。”栗冬娜說。目前,皮影戲教學已經在樂亭全縣17所中小學推廣普及。
在樂亭,除了學校開設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許多父母還主動引導和支持孩子課外學習傳統(tǒng)文藝,讓孩子們從中獲得快樂和自信。

除了“非遺”傳承進校園,樂亭縣還與多所大學合作,開辦樂亭大鼓、皮影、地秧歌等藝術教育傳承基地。另外,當地還舉辦了千場大鼓進百村、樂亭大鼓新人賽、樂亭大鼓書會、藝苑鄉(xiāng)音等一系列活動,讓傳統(tǒng)文藝更加深入人心。
傳統(tǒng)文藝重新煥發(fā)了青春,讓樂亭當地的許多老藝人更加熱情滿懷地投入“非遺”保護和傳承。
肖云霞是河北省省級“非遺”傳承人,是著名的樂亭大鼓藝人之一。如今年屆八旬的肖玉霞不顧年事已高,不僅親自帶弟子,而且還與百名藝人常年深入基層演出,對樂亭大鼓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樂亭的文化“非遺”正自信地走出國門,先后到法國、西班牙、瑞士、韓國、印度、貝寧等國進行訪問演出,讓外國民眾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