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吹燈》等一系列盜墓文學改編的影視劇,將考古帶到了大眾的眼前,真正的考古是否如書上所描述的那樣?考古工作者們,是否真的具有辨別真偽的火眼金睛?神秘的金沙遺址背后,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9月2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做客成都市文化館,引領觀眾感受神秘古蜀王國曾經有過的輝煌與燦爛。
“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后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是成都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王方開門見山,向觀眾講述了金沙遺址發掘背后的故事。“2001年2月8日下午,房地產開發集團的挖掘機正在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在抑仰翻合中,堆積沉睡了三千年的泥土被翻了個底朝天,眼尖的村民在混雜的泥土中發現了大段的象牙和玉器,金沙遺址便這樣被發現。
在金沙遺址館中的第11號遺跡坑,考古工作人員在這里曾發掘出了數以噸計的象牙,多達8層,擺放極為規律,并夾雜著大量的玉器與銅器。“從發掘出的大量象牙可以推斷,也許,千年之前,氣候潮濕、樹木茂盛的成都平原曾是大象的棲身之所。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化,象群才逐漸向南方遷徙。”王方說。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是每一位參觀者最向往的“鎮館之寶”。它又是如何被發掘的呢?王方不緊不慢地說,“它的出土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最開始,挖土機因為施工,把它從地下挖起來,堆放在溝邊風吹日曬幾十天,暴露在外面,沒有被人發現。然后,由人工把堆放的土回填進去,在回填的過程中,也沒有被人發現。因為回填去的土,高低不平,要由人工整平,在整平的過程中,還是沒有被人發現。最后,是考古人員在進行文物挖掘的時候,“神鳥”才得以重現天日。

說起“太陽神鳥”,王方贊嘆不已,“我從事考古工作20多年,從來沒見過這么精美的東西。整個金飾呈一圓環形狀,金飾上有復雜的鏤空圖案。外層圖案圍繞著內層圖案,由四只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達94.2%,比現在的很多市面上金飾的含金量都高。”
太陽神鳥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圖騰,“神鳥繞日”表達了中華先民向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王方介紹說,“2005年,‘太陽神鳥’金飾的蜀繡制品搭載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
最后,王方還向現場觀眾介紹了黃金面具、玉器、卜甲等文物的歷史和內涵,將神秘的古蜀文化一一呈現,大家聽后紛紛表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