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加快全省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十三五”陜西旅游發展目標,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發展目標
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數突破6.5億人次,城鄉居民人均出游4.5次,旅游總收入達到600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6%。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旅游中心建設,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到2020年,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旅游目的地,使旅游業成為支撐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建成旅游強省。
二、發展理念
(一)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群眾多樣化、個性化旅游需求,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謀劃旅游業發展新模式,把陜西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規劃和建設,全面升級旅游綜合功能,逐步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城鄉居民共同參與的大旅游格局,推動我省旅游業態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二)樹立旅游與城鎮化建設融合發展理念。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深入挖掘城鎮文化精髓,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積極推動“多規融合”深化細化城鎮設計,把旅游元素、功能融入城鎮化建設發展,走產城融合、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之路。
(三)樹立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理念。按照差異化發展思路,使鄉村旅游發展區別于城市旅游和傳統旅游業態,杜絕簡單模仿,避免千城、千村、千景一面,推動鄉村旅游從“吃農家飯”向鄉村觀光、鄉村休閑、鄉村生活等多業態體驗旅游轉變。
(四)樹立旅游服務品牌理念。注重陜西旅游品牌建設與維護,通過不斷創新旅游產品形態、優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質量,形成業態全域融合、品牌全域塑造、質量全程監管的新局面,提高陜西旅游在國內外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五)樹立“旅游+”理念。充分發揮旅游業搭建平臺、促進共享、提升價值的功能,大力推動旅游與一、二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與文化、生態、互聯網、科技等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產業、新業態。
(六)樹立“暢旅慢游”的休閑旅游理念。適應大眾旅游時代新趨勢、新特點,加快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建設,全面完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推動我省旅游業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游并重轉變,為游客提供“進得快、游得慢、玩得好”的良好環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旅游體制機制創新。
1強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綜合協調職能,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縣)為重點,加強基層旅游治安、旅游市場監管等執法隊伍建設。
2創新旅游景區管理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職權統一、運轉高效的旅游景區管理委員會,逐步實現景區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推動建立現代化企業運行機制。
3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對游客滿意度進行客觀評價。建立旅游企業、從業人員誠信記錄和等級退出機制,完善旅行社服務管理機制,建立導游職級、服務質量與報酬相匹配的導游激勵機制。
4加大景區門票改革力度,采取政府補貼、發售聯票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提高旅游綜合服務能力,增加綜合性旅游收入。力爭到2020年,景區門票占景區收入的比重從目前的40%下降到22%。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
5完善支線航空、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城際軌道等交通網絡。加強延安、榆林、漢中、安康機場建設,布局建設一批通用機場,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及景區建設航空旅游設施。加強高鐵車站與中心城市、重點景區的交通銜接,“十三五”末,實現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縣)、省級旅游示范市(縣)、5A級景區、國家旅游度假區所在市(縣)高速公路全貫通;4A級景區、旅游名鎮、景區與依托城市、景區連接路之間一級以上公路全貫通;3A級景區、知名鄉村旅游點二級以上公路全貫通。
6適應自駕游、自助游大量增加的趨勢,加快完善旅游標識、停車場、自駕營地和旅游廁所建設。制定實施《陜西省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標準》《陜西省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2016-2020年行動計劃》,到2017年在全省規劃建設100個自駕車、房車營地。積極開展旅游廁所建設管理行動,2017年全省旅游景區、旅游公路沿線、城市旅游綜合區、旅游餐館、旅游娛樂場所內廁所全部達到A級標準。
7探索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旅游公共服務產品建設,推廣實施“PPP”模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旅游公共服務領域。
8積極落實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土地、水電氣價格等優惠政策。將旅游項目建設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破解旅游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允許社會資本和個人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和石漠化土地開發旅游項目。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開辦旅游企業。落實賓館飯店用水、用電和用氣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價格政策。
(三)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9堅持“游客為本、服務至誠”理念,以加強現代科技創新應用為核心,建立便捷的旅游咨詢服務系統。全面實施《陜西省智慧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加快發展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鄉村旅游和智慧旅游購物。積極培育旅游電商企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旅游發展模式。依托交通樞紐站(場),建設全國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2020年,實現重點旅游景區、旅游城市、旅游線路咨詢服務全覆蓋。
10圍繞陜西歷史文化、山水田園、紅色旅游以及宗教文化等特色,打造一批全國旅游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和陜西服務名牌標桿企業,帶動旅游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提升。
11把旅游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城市綜合治理范疇,加強地區間、部門間、行業間的聯動配合,從景區景點封閉執法管理向社會綜合協同管理轉變,形成各負其責、依法行政、協同管理、規范有序的旅游市場秩序,塑造陜西旅游良好形象。
(四)提升旅游精品策劃水平。
12注重旅游產品開發策劃,探索旅游產品二次開發新路子,對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旅游產品、陜南山水旅游產品、陜北黃土地文化及紅色旅游產品進行重點策劃包裝,豐富拓展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十三五”期間力爭4A級景區突破100個,5A級景區突破10個;打造20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30個旅游示范縣,150個旅游特色名鎮,3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
13大力開發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精品休閑景區。圍繞陜北北部大漠風情、陜北南部黃土風情、關中東部山河風情、關中西部文化宗教、秦嶺人文生態和巴山漢水生態旅游,打造六大特色休閑旅游體驗區;著力打造黃河、渭河、漢江三條風情體驗“藍道”,秦嶺、渭北、秦直道三條生態健康“綠道”和絲綢之路、漢唐帝陵、紅色旅游三條文化“紫道”,形成“城市輻射、區塊響應”的區域空間布局。
14打造鄉村旅游“十百千”品牌。推出10大鄉村旅游帶,100個鄉村旅游產品(共10大類,即:10大鄉村旅游線路、10大鄉村旅游景區、10大最美古村古鎮、10大魅力鄉村、10大最美鄉村公路、10大民俗節慶、10大休閑農業莊園、10大精品民宿、10大精品小吃、10大鄉村旅游商品)和1000個精品農家樂,加強品牌營銷,提升陜西鄉村旅游的品牌影響力。
(五)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15加強旅游專項資金整合,充分發揮旅游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的優企、名企投資建設。創新旅游資金使用方式,開發旅游投資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推進旅游項目產權與經營權交易平臺建設。
16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上市掛牌,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對“十三五”重大旅游項目、國家優選旅游項目及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項目給予融資授信支持。
17加大對個人參與旅游創業的貸款扶持力度,加大對小微旅游企業和鄉村旅游的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預期收益好、品牌認可度高的旅游企業探索通過相關收費權、經營權抵(質)押等方式融資。
18加大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宣傳力度,落實相關退稅政策,擴大旅游購物消費。
(六)建立旅游業發展考核制度。
19把旅游業發展列入全省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范圍,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干部實績的內容,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等次確定的依據。
20建立科學的旅游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模式,構建部門間數據共享和交換平臺,準確反映陜西旅游業發展水平以及旅游業對全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