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企業群體,三線企業已成歷史。然而,仍有不少專家學者一直關注著三線企業遺址的開發利用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新民晚報高級記者唐寧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唐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十年前在采訪中接觸了不少當年支援三線的建設者,并開始關注這方面的研究,與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有威、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陳東林等進行相關調研和討論。
徐有威教授目前擔任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整理和研究》首席專家。徐有威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現在非常重視對三線建設的研究,由此他已經開始積極動員各方面,力促將研究成果貢獻國家決策。
今年全國兩會上,唐寧委員帶來一份題為《關于改造利用三線企業遺址扶助地區脫貧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對三線企業遺址加以改造利用。唐寧說,這樣一方面可拉動創業和就業,有助于地方脫貧。另一方面,也可使大批荒廢滅失的工業遺址在利用中得到保護。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的重大經濟建設戰略。公開資料顯示,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國家在中西部四川、貴州、云南、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湘西、鄂西、豫西等大三線地區,及全國各省區市腹地的小三線地區,以將東部沿海城市企業搬遷或“一拆為二”等形式,遷建、新建了2000多家工業交通企業。
1983年,國務院決定對三線企業實施調整改造戰略。部分企業遷移到省會和中小城市附近。唐寧介紹說,僅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河南、湖南、湖北、重慶這八省一市列入國家三線調整改造計劃的就有274個企事業單位,其中撤銷、搬遷的有257個。
企業搬遷后遺留原地的土地、建筑、設施及配套資源等有形資產形成了大批企業遺址。目前三線企業遺址除了零散自發地租給鄉鎮和企業,或被農民擅自占用養家禽等之外,大多數處于荒蕪、廢棄狀態,造成了資源浪費。
在資源浪費的另一面是扶貧攻堅的壓力。“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和保密生產等局限,不少三線軍工企業建設和生產期內未給地方經濟帶來同步發展。”唐寧提到三線建設重鎮秦巴地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地區等地,目前仍然是全國脫貧困難人群主要集中地區。
為此,有三線建設研究者提出“變廢為寶”的課題,并對一些案例進行了調研。
據介紹,少數三線遺址已經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比如,在重慶涪陵,有“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之稱的原三線企業遺址被改建成國防教育旅游基地。山東蒙陰縣的原小三線企業遺址經規劃改建,結合沂蒙山天然的岱崮地貌,開設實彈射擊娛樂中心和度假村等,成為地質地貌特色景點,被評為四星級旅游區。這些新規劃的實施,對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不甚理想的地方在于,仍有很大部分的三線企業遺址在開發利用上,面臨政策瓶頸。唐寧在上述提案中寫道:“三線企業均為國有資產,大部分屬于中央資產。1992年,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務院三線辦《關于三線搬遷單位處置國有資產有關問題的意見》規定:搬遷單位原址國有資產‘應首先向全民所有制單位轉讓;如果全民所有制單位無法使用,搬遷單位可以向集體所有制單位或個人有償轉讓’。‘原則上接收方應一次付清價款’,‘延期、分期付款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三年’。其后在《實施辦法》中又允許‘對于那些位于深山峽谷、人煙稀少、交通條件較差等不具備有償轉讓條件的資產,可以實行無償劃轉’,但‘不得向非全民所有制單位無償劃轉’。”
在唐寧看來,由于三線企業多建在荒山僻野和經濟貧困農村地區,鄉鎮政府很難拿出巨資購買國企遺產。要使廢棄、荒蕪的三線企業遺址變身為扶貧脫貧的資源,政策瓶頸有待突破。
唐寧在本次建議中提出,應全面調查收集三線企業遺址現狀,特別要深入調研西南、西北貧困人口密集地區,結合扶貧攻堅工程利用等可行性,探索國企、民企混合發展模式。
同時,她呼吁盡快修改關于三線搬遷單位處置國有資產有關問題的規定。對位于深山峽谷、交通條件較差的貧困地區,允許已經搬走的三線企業以遺址入股,鼓勵貧困地區先利用、集資和引資開發,待有盈利后再嘗還國家入股資本。
她建議參照農村土地承包的方式,鼓勵貧困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保障投資開發者的利益,給予30年受益權。凡是貧困地區利用遺址興辦的產業,給予減免稅的扶貧政策優惠。
此外,唐寧還提出“以盤活存量,搞好供給側改革為手段,允許貧困地區將工業遺址資源改造為適合當地發展的旅游、文化、休閑等產業”的建議,不僅扶助周邊地區盡快脫貧,還能給一些深陷困境的三線企業下崗職工及低收入者創造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