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記者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在對石峁遺址皇城臺遺跡進行發掘時,發現大量制作精美的骨器。據了解,這是陜北地區首次發現的龍山時期骨器加工作坊遺存。
石峁遺址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陜西省北部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長城10公里。皇城臺是石峁遺址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區,臺頂有成組分布的宮殿建筑基址。
此前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皇城臺門址處。皇城臺是石峁遺址大型宮殿及高等級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區,三面臨溝,僅北側偏東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門址即扼守于此,發掘顯示其主要組成部分自東(外)向西(內)依次為:廣場、甕城、南北墩臺、門道等。皇城臺門址門前設置甕城及廣場的做法開創了我國都城正門結構的先河。考古發現銅器、石范、玉器及制骨遺存。
考古人員初步推測,這些銅器年代為龍山時代晚期至夏時期,是中國早期銅器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尤為重要的是夯實了河套地區在中國銅器起源和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制作銅器的石范,為探索早期冶金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提供了關鍵的連接點。考古人員在皇城臺東墻北坡的“棄置堆積”內還出土約200陶瓦殘片,經分辨是筒瓦,最小個體數13件,最大殘長34厘米。考古人員推測,數量可觀的陶瓦的發現,暗示著皇城臺臺頂存在著覆瓦的大型宮室類建筑;石峁陶瓦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發現數量最大、區域位置最北端的重要發現,對探討中國早期建筑材料及建筑史具有重要意義。
尤為可喜的是,考古人員在30立方米土方內,發現骨針數量超過250枚,各類骨器總計逾300件。從考古人員從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采集的制作骨針的標本看,這些骨料經過了不同工序的加工,展示了史前石峁人制作骨針的整個過程。“經過分析,這些制作骨針的原料取材于羊的小腿趾骨。在這一件骨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切割的痕跡,就是用一些石片或者木片對這個骨頭進行一個初步的切割,切割之后會形成一些比較細小的骨條,骨條加工的下一步就是把它做成骨針。”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石峁人采集到合適的骨料后,先把它們砸碎,然后從中挑選出長條的骨片進行切割和打磨,把它們做成細小的骨條,再進行打磨和鉆孔,最終加工成骨針。整個制作過程中,打磨和鉆孔是兩道非常重要的工藝,稍有不慎,一根骨針就會報廢。
專家表示,此次骨器的發現表明皇城臺頂部存在著制骨手工作坊,為探索皇城臺頂部聚落結構和石峁城址內部功能區劃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還證明石峁遺址皇城臺遺跡不僅是貴族的活動區域,也是當時先進工藝技術的手工作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