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發現以來,聚焦以“海昏侯國”為中心的歷史、考古和文化研究熾熱不斷。其中對“海昏侯”本身含義的討論,即是對“海昏”其名源寓意和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從近期的報刊看,2016年王子今先生在《中國史研究動態》第2期發表的《“海昏”名義考》和《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25日第6版周運中先生《從古代文學的“海氣昏”看“海昏”含義》,即是有代表性的兩篇。本文針對以上述二文為代表的看法,淺談一點不同的意見,以就教于方家。
海昏侯墓的金餅墨書題字是解開“海昏”寓意的一把鑰匙
筆者之所以把這一命題作為本文開篇的第一要素,是鑒于海昏侯墓距今兩千余年,因其年代久遠、鑒于漢代以前的信史文獻缺乏,所以必須從其本身的遺跡、遺物著眼,其他的文獻引據等只能作為印證或旁證。所以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在可能的條件下,對墓主人相關問題的考證,必須首先注重墓地本身的墓志、銘刻、題字、璽印、簡牘等。而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餅題字“南海海昏侯”,無疑應是我們考察“海昏侯”來源的當時、當地的第一手依據。而在前引王子今先生等人的文章中,卻忽視了對這一重要實證的解讀。該文在引據其他文獻后說:“海昏的‘海’其實是‘晦’,古代海、晦通假的文獻和文物證據很多,所以海昏是對劉賀道德的否定”。而其后周運中先生的文中,雖然注意了“完全回避了南海二字,脫離了地理實際”。但卻沒能在“地理實際”上進行深入討論。反而仍襲舊說認為“古代海、晦確實通假,海昏確實帶有貶義,完全合理”。這里就提出了一個研究的立足點(或切入點),是首先從“海”“晦”通假的可靠性(盡管是對的),還是從海昏侯墓本身出土的如“南海海昏侯”金餅墨書題字,來探究“海昏”之本義,我認為應是后者。以下試簡述如次。
“海昏”之“海”應指金餅中的“南海”泛稱
不同意“海昏”為貶義,認為海昏“只是一個普通地名”,在辛德勇先生于2017年《浙江學刊》第二期上已有著文。但該文沒有引據金餅題字和詳考“普通地名”之源。而我認為,墓中出土的“南海海昏侯”題書,已為“海昏侯”之“海”,作了明確注腳。即金餅墨書中的“南海”,應是“海昏侯”的“海”字真正寓意來源。但因為“南海”地名古已有之,并向來有具稱和泛稱之別,所以還應分析金餅題字的“南海”,究竟是具稱還是泛指。其具稱如早在秦漢之際已在嶺南設有“南海郡”,系指五嶺以南的“南粵”之地。但“南海郡”遠在南昌以南千里的嶺南,在漢代絕不可同稱“海昏侯國”之地,而應屬“南粵王”之境。所以金餅墨書中的“南海”必應屬泛稱(有人以鄱陽湖比南海亦無足據)。而古代“南海”的泛稱較多。因為古時以“四海”比“四夷”邊域史有確載。如《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年表”說:“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因廣疆庶孽,以鎮撫四海”。自是方有“南海”“北海”等地域諸稱。如《山海經》卷十大荒南經有“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這些均為方位泛指。再如《左傳》卷45召公九年記“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其“南土”與“南海”之義同均系泛指。其后以“南海”稱南方者詩文甚多,如王子今先生在文中也正確指出,海昏侯的“海”,應即泛指漢代的“南疆。”按照上引《左傳》等記載,在戰國和兩漢時,包括今江西南昌在內的“楚地”,稱為“南海”或“南土”應確信無疑。這也應是海昏侯墓出土金餅中所題海昏侯祖居故地為“南海”之本義。
“海昏侯”之“昏”應取古“昏冥”之義
在討論了“海昏侯”之“海”的本義后,需要對“昏”字再稍作解讀。
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周運中先生在《中國文物報》刊文中引證的《魏書》卷一《序紀》和《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段話值得重視。前者記:“(魏主推寅)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后者記“東南卑濕,丈夫早夭”。其二書所言的“昏冥”“卑濕”,應俱指南北沼澤山地的地貌和氣候。考《魏書》所言的“大澤”,經當代黑龍江省(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鮮卑石室”的發現,可確知為北魏先祖故地的今呼倫貝爾的“呼倫湖”;而“東南卑濕”之地,當包括海昏侯封地的今江西南昌。其后所見“東南卑濕”的詩文,如周文所引唐韋應物詩“歲交冰未泮,地卑海氣昏”等已多見。可見“地卑海昏”,應為海昏侯封地江西本地的古來地貌,也應是“海昏”之“昏”的本來寓意。而且“昏”與“冥”本來字義即相通。如《說文》載:“昏,日冥也”。所以《魏書》中的“昏冥”可簡稱為“昏”。如此看來,合并本文第二節和第三節的考述,我認為“南海昏冥”四字,方是“海昏侯”得名的本源或簡稱。
以地域或民族命名郡縣或侯國為秦漢時普遍規律
在最后一節討論認為“海昏侯”,應源名于“南海昏冥”的縮寫或簡稱后,再想略舉秦漢當時的其他例子以作輔證。因筆者歷年習治秦漢史,偏重于中國東北和東北亞,故僅舉北方的史實為證。
業內人士熟知,從戰國秦漢以來,起于燕“秦開卻胡”在北方設有“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五郡均以地域或地理特點稱之。遼西、遼東自不必說,僅以“上谷郡”為例。據《史記》卷100匈奴列傳“上谷郡造陽”條韋昭注記載,“地名,在上谷”。此條“上谷”,即指當時上谷郡治所在的今北京琉璃河(永定河)上游谷地、今河北懷來縣大古城子。這是以地域名郡縣的通例之一。不僅如此,漢代以地理或民族取名的諸侯國和部族方國亦甚多。也以北方為例。如漢玄莵郡下的高句麗“五部”之一的“多勿侯”,即以遼東鴨綠江支流今富爾江得名。因富爾江古稱“沸流水”,“多勿”即“沸流”的諧音。還有如朝鮮半島北部原漢“樂浪郡”地發現的“夫租穢君”銀印,即是郡下“沃租”部族的“侯國”官印。其“夫”與“沃”古音、義皆同,諸如此類不需繁舉。值得注意的一個歷史現象是,古代四夷邊郡地區,大部分部族皆無自己的文字,但幾乎都有自己的土著方言。所以史籍中出現的地名或族稱的諧音字甚多。如上舉“多勿”“夫租”以及北方的“句婁”(句麗),南方的“句容”等。而本文所舉證的“南海昏冥”應為“海昏侯”命名的本義,不過是當時對邊域諸侯國或部族命名的個例之一。恕拋引玉之言,期待方家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