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17年年會期間,天文館專業委員會主持召開了13個分會場之一的“2017全國天文館發展論壇”。會上,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顧慶生介紹了上海科技館分館上海天文館的建設進程。
一.院士力爭,強大支撐——上海天文館圓夢上海
上海天文館的建設緣起于1990年,由謝希德、葉叔華等院士聯合提議建立;2010年,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葉叔華院士再次致信市領導,重申興建天文館的重要性;2014年,上海市發改委正式立項,為上海科技館分館之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提供專業技術支撐,2020年將建成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全球范圍內大大小小的天文館不下4000座,而我國大陸地區能稱得上“天文館”的只有3座。上海天文館建成后,將成為繼北京天文館之后,中國大陸的第二座綜合性天文館,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公眾可以在此觀賞“星辰大海”、學習天文知識、體驗多種觀測儀器,獲得最豐富的天文體驗。

二.交通便利,館校成群——上海天文館落戶臨港
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博物館選址的基本條件,但與普通博物館選址還有所區別的是,天文館還要考慮天文觀測條件,即光污染較少。因此,上海天文館選擇落戶在遠離鬧市、且有軌道交通16號線到達的浦東新區臨港新城,占地5.8萬多㎡。除此之外,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中國航海博物館已于此地落成,而上海天文館的加入則無疑為臨港新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三.BIM技術助力建設,博物館體驗從建筑開始
建筑是博物館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博物館建筑不僅能為展陳內容提供了明確和理性的信息,奠定展覽的知識架構,還能夠在觀眾進館之前,建構博物館的意義,激發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探索意識,上海天文館建筑即是如此。
與當下很多追求標新立異的博物館相比,上海天文館建筑與展示主題渾然一體,博物館的體驗從建筑開始。美國意艾德建筑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院聯合,以“引力—軌跡”為主題,設計了包括一幢主體建筑、天文花園、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筑在內的天文館建筑群,總面積達3.8萬多㎡。
上海天文館的主要建筑區域有兩個特色之處,主體建筑以抽象的三體運動幻化成球形和圓弧形的建筑形態,象征著天體運行軌道,詮釋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暗示著“萬有引力”這一塑造宇宙今日之面貌的神奇自然力;細節方面,“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等特色設計令建筑本身成為一臺天文儀器,造型全曲面,沒有一點方正之處。主建筑外的景觀區域——天文花園模擬銀河系旋臂,設計了4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從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由于體量大且結構復雜(全曲面),對建造技術要求極高,因此上海市將其確定為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示范應用單位,在場館設計、建造、運維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全程采用。
四.公眾服務
作為一座科學博物館,上海天文館在建設初期就已確定了為公眾“塑造完整的宇宙觀”的愿景,和“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引導人們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來”的使命,并明確其展示主題為“連接人和宇宙”,希冀通過精彩的展示體驗和豐富的教育活動,幫助觀眾完整、清晰、準確地建立起對宇宙的總體認識,鼓勵人們感受星空、分享發現、理解宇宙、思索未來。支持這一使命的是近90%的對外開放區域,讓公眾充分融入天文館。
(一)層次化展示,適應層次化觀眾需求
社會公眾都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但他們的知識層次和知識維度是不一樣的。為了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上海天文館在展示時,選擇了分眾化的展示方式。在主展區部分,“家園”、“宇宙”、“征程”分別定位于不同知識層次的觀眾。家園展區,從大眾熟悉的星空、日-地-月徐徐展開,帶領觀眾漫步太陽系,穿越銀河系,注重感官效果,適合多數普通觀眾;“宇宙”展區從時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個角度,全景呈現宇宙奇妙現象,探索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機理,適應高中以上有一定科學基礎的觀眾群;“征程”展區呈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歷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側重于培養天文文化思考,啟發對天文有興趣的觀眾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同時在其他區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華問天”、“行星樂園”兒童展區、“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體驗區,多感官、全方位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
(二)高科技展項營造震撼體驗效果
與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常見的靜態化展示不同,科學博物館重視動態、豐富的全方位感官體驗。上海天文館為營造震撼、逼真的體驗效果,突破傳統天文館以球幕影院和天象廳為主的格局,充分應用多種形式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建設了10余個重點大型展項,包括8K超高清球幕投影+小型舞臺表演系統、高清天象演示、動感銀河系劇場等,注重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顧慶生表示,天象廳是天文館重點展項之一,計劃在一個直徑18米的穹頂上,模擬浩瀚星空,觀眾可以在天象廳里看到各個星座和壯美的銀河。而大眾天文臺作為重要的公眾教育體驗區,將配備大口徑天文望遠鏡,供觀眾觀測天體。對于博物館重視的青少年群體,上海天文館設計了專業的青少年觀測營,兼有住宿和夜觀天象功能,解除他們觀測的后顧之憂。此外,還有魔力太陽塔和星聞會客廳,前者利用定天鏡,可將射入的太陽光按不同波段呈現在人們眼前,太陽爆發耀斑、黑子等活動時,觀眾也能在此觀測到它們。
(三)場館未成,教育先行
教育,可堪博物館的核心職能,當下博物館都極其重視。上海天文館在此方面,除了長遠規劃未來館舍的公眾教育區域,在項目立項啟動建設之時,同步啟動了社會教育功能。日常活動有征集隕石、天文相關的藝術品等珍貴藏品,提升場館文化品位;組織編纂第一本科普圖書《天問》,組織天文繪本故事教育活動、中學生天文小實驗指導圖書等課題研究,舉辦天文類講座等。在今年國際天文館日3月12日,舉辦了包括移動天象廳放映22場、“星空動物園”、“外星人DIY”和“天之文”論壇等在內的“儂好!天文館”系列活動。另外,對外合作也在同步展開,如與吉林市博物館聯合舉辦“吉星會友、星耀江城”科普活動。
放眼全國各種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可堪典范,但不可否認,另一顆新星正在升起,不過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上海科技館”。
編者按
盡管博物館人一直在努力,但博物館的“精英”形象卻始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普通公眾的潛意識中,致使他們拒絕走進博物館、走近展覽,而造成這一刻板印象的原因就在于公眾與博物館之間的知識落差。
自然科學博物館相對于社會歷史博物館,其互動性、體驗感以及趣味性更強,公眾于此能產生更強的探索欲望以及更直觀的視聽感受,更容易成為培養公眾博物館情結的突破口。
如今,上海天文館正在為迎接公眾進行積極的準備與安排。作為好玩有趣又充滿知識的新去處,上海天文館在開館時會不會有如迪士尼主題公園開園般的轟動?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