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博物館鎮館之寶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商代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器柄向下,而發聲的鐃體則向上,演奏時敲擊口部,敲擊起來聲音低沉而洪亮。經金相分析,含銅量為百分之九十八點二二,鉛錫含量甚微,說明這兩件鐃均系紅銅鑄成,取其性能柔韌,重擊而不易斷裂,以適用于打擊樂器。
象紋銅鐃雖然看似厚實笨重,制作卻精細講究。器物的上部兩側分別立著一只卷鼻小象,而左、中、右三邊還裝飾有6只虎、6條魚和11個乳釘。器身的粗獷厚重和紋飾的繁縟精美、獸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紋的寫實鮮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鐃這種打擊樂器在古代主要有兩種用途:一是用于軍旅,類似銅鼓的作用。古代文獻記載:“擊鼓山頂,足以號召部眾,指揮軍陣。”由此可見,鐃作為軍樂器時發出的聲威;二是用于祭祀和宴樂時配合其他樂器擊奏打節拍。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視對祖先和對自然神的崇拜。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南方銅鐃大都是當時祭祀山川、湖泊、風雨、星辰的禮器。
大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青銅打擊樂器。商至西周大鐃出現于長江以南,湖南發現最多。寧鄉老糧倉陸續出土了19件青銅大鐃,尤其是1993年一次就出土9件。據測音,每件銅鐃能發出1——2個不同的樂音,編合起來,古代的五音俱全,可以演奏古代各種樂曲,是目前我國最早能成組演奏的樂器。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有三個因為經常出土商周青銅器,又一直查不出緣由,而備受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神秘之地,它們是陜西城固、遼寧喀左和湖南寧鄉,其中以湖南寧鄉最為著名。雖然湖南湘江流域還有不少地方也出土商周青銅器,但寧鄉境內出土的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密集,而且從銅器本身的規格等級和藝術價值來看,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學術界往往將寧鄉銅器作為湖南湘江流域出土商周器的典型代表,稱之為“寧鄉銅器群”。
從1938年開始,寧鄉就不斷出土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很高的青銅器數百件,其中包括國寶級的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這里也是我國集中出土商代銅鐃最多的地區,出土的銅鐃有20多件,其中1983年出土的一件象紋大銅鐃重達221.5公斤,是商代最大的青銅樂器,號稱“銅鐃”之王,被定為國寶。近年來,炭河里遺址的發掘和新發現的寧鄉青銅器,有望層層解開寧鄉青銅器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