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宸(1720-1797年),清代畫家,字子凝、子冰,號蓬心、蓬樵,晚號蓬心老樵、柳東居士、蒙叟、玉虎山樵、退官衲子等,江蘇太倉人。著名畫家王時敏六世孫、王原祁曾孫。乾隆進士,官永州知府。工詩,書法似顏真卿,多藏古碑刻。山水畫承家學,以元四家為宗,而深得黃公望法。枯毫重墨,氣味荒古,脫略形似,仿王紱尤得神髓。王宸中年的畫,干皴中尚有潤澤之趣。到了晚年筆墨老辣,枯寂中帶有蘊秀之氣,間作淺絳設色,近似王原祁。與王玖、王愫、王昱合稱“小四王”。著有《繪林伐材》、《蓬心詩鈔》。
這幅寫意《百事如意松柏長春圖》縱76厘米,橫53厘米。畫面繪一大花瓶內插滿松、竹、梅,喻示松柏長春,瓶右邊繪一小盤內放著柿子、百合,瓶后自右而左畫一如意,喻示百事如意。畫家在構圖、用筆上十分講究,大寫意枯筆勾勒出花瓶輪廓,左右各置如意、百合、柿子。瓶內松、竹、梅占主要部位,錯落有致,濃淡相宜,十分考究。
“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具有迎風披雨、傲霜斗雪、挺然不阿的高貴品格,深受中國歷代文人追捧,如意、百合、柿子又喻意百事如意、事事順心,是畫家晚年思想的真實體現。落款為:蓬心老樵寫于芝城官閣時。甲辰之立春之前三日也。由“甲辰”可知,此畫是王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所作,作者時年64歲。畫此畫,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為水墨之作,但充滿蔥郁、清香的氣息。
這種氣息的透出是依托不一樣的背景氛圍。王宸的六世祖王時敏官至太常寺少卿,故稱王奉常。二十四歲時,因“恩蔭”任掌國家印信等事的尚寶丞官職,曾奉命到山東、河南、江西、福建等地巡視封藩,借此游歷了名山大川、觀賞了各地名家收藏的珍品,并同藝林前輩董其昌、陳繼儒等經常接觸,為他以后在繪畫上的藝術成就打下了重要基礎。晚年又專心致志于教育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培養出王翚、吳歷、惲壽平及他的三兒子王撰,還有孫子王原祁等一批知名畫家。王原祁是王宸曾祖,自幼聰慧好學,可過目成誦,十五歲考中秀才,二十歲同祖父學畫,王時敏看到他的作品時說“元季四家,當推子久(黃公望)。
得其神者,唯董宗伯(其昌);得其形者,予不敢讓;若形神具得,吾孫其庶乎!”可見青年時的王原祁在藝術上已是才華出眾,加上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使追隨和拜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一個聲勢浩大、幾乎獨霸一時的繪畫流派——婁東派。婁東派的畫家很多,王宸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在繼承家學方面,不但刻苦努力,還深得精髓。今人童書業評價王宸“用筆厚重,用墨干枯得麓臺沉著之妙”。我們從此畫中也可以窺見王宸繪畫用筆、用墨的功力和文人家學的思想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