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永樂朝歷時21年,執政時期講究行政效率,發展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把明王朝推向了繁榮昌盛。在此期間,景德鎮瓷器業也不斷進步,永樂一朝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其飾如同水墨般暈散的青料呈色,千瓷百態的造型,精細的胎釉和優美的紋飾,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撼力,其超凡脫俗的藝術風格,既不同于元代青花的豪邁奔放,又有別于明中后期青花瓷典雅拙樸,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瓷的華美妍麗,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青花瓷的黃金時代。
永樂時期御窯廠的創作活動十分活躍,大量生產以皇室為中心的宮廷需要的生活用具、祭器及對作為商品大量流往海外的對外貿易瓷器。這些瓷器創作大多繼承傳統器物的造型,中國歷代瓷器中的優秀器形都有體現,很有歷史韻味。無論是繼承先朝傳統的器形或是學習外域文化的器形,永樂瓷器在結構上氣魄宏大,比例勻稱,厚薄適中。
此件永樂青花大盤,胎體較大,宏碩端莊。其內里的典雅清秀及外在的宏大氣魄體現無疑。并且器形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學習外域工藝,都不是一般的模仿,而是借鑒中加以創造,這樣不僅適應了宮廷和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繼承傳統器物的造型,極富歷史韻味。胎體,使用的是皇家專用的高嶺土,質地細膩,白度很高,透光度強,成型的穩定性極好。
紋飾繪製自然暈散,青花發色極富層次,藍色線條看起來美麗嬌艷,由于鐵的氧化物熔點低,對胎體有輕微的腐蝕作用,因此可以看到深入胎骨的印跡,看起來十分悅目。而其所選的青花鈷料極富特色,為典型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是一種當時由國外進口的鈷料,最早可見于明代萬曆年間王世懋的《窺天外乘》一書,其中提到:“我朝則專設于浮染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實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永樂時期的青花到了萬曆朝即“為貴”,足以看出其珍稀。經過分析,“蘇麻離青”是一種優質鈷料,其最大特點是含鐵量較高,呈色極好。
所繪青花纏枝花卉或折枝花紋均為永樂時期比較常見的青花紋飾,盤心主題為描繪纏枝花紋,構圖為菱形開光內繪三枝菊花;內壁繪一周纏枝牡丹花,口沿處也為一圈連綿不斷的花卉;盤外沿分別繪蓮花、牡丹、山茶花等形態各異的四季花卉;所繪花紋勻稱分布,藤蔓綿綿,疏朗而飽滿,紋飾寫實傳神,充分借鑒國畫的筆墨意韻,得其法度,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大氣古樸的造型,細膩潔白的胎質,瑩潤亮青的釉汁,清新流暢的紋飾,發色濃艷的青花,實為永樂青花難得之佳器。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如此珍貴,其原因不僅在于御窯製度的逐步確立和工藝上的進步,另一個重要原因為中外往來密切,明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六次發生在永樂時期。此前中斷數十年的海外經貿重開,與中東地區交流得以恢復,其中瓷器一項,深為當地貴族喜愛,故西下寶船之中每次都攜帶有大量的供賞賜和交換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因此大量地流傳到海外眾多地區。隨著大明的繁榮昌盛,永樂青花瓷器也成為了一個時代標志性的產物,從造型到胎釉,從裝飾到青花發色都具有時代的代表性,并對后世青花瓷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