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國 記者 秦半兩 杭州報道)近年來,文化自信的回歸成為當年社會的發展的重要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根植于民間,千百年來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一直方興未艾,與之相關的事物也開始散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


9月21日,第九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在杭州濱江白馬湖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作為非遺傳承一年一度的重頭戲,本次博覽會以“三生、三見、三創”為主題,圍繞“非遺生活化、生產性保護與生態區整體保護”的主線布局活動,呈現非遺展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精彩樣貌,并集中展示了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成果。
由于篇幅關系,小編講分上下兩篇來介紹本次展會,上篇介紹浙江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成果館、二十四節氣生活館、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省份非遺展銷區。下篇介紹浙江非遺館(籌)大師征集作品展、浙江省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成果館、同期其他活動。
在浙江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成果館展出了浙江省各個地市優秀的生產性非遺作品,杭州張小泉剪刀、舟山傳統木船、臺州刺繡等眾多非遺作品參展。
在浙江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成果館展出了浙江省各個地市優秀的生產性非遺作品,杭州張小泉剪刀、舟山傳統木船、臺州刺繡等眾多非遺作品參展。



此次博覽會的”重頭戲“----”二十四節氣生活館“中,來自浙江、貴州、廣西等5省所展示的10個與節氣相關的民俗場景,不無顯示出傳統非遺項目與百姓生活絲絲相扣的緊密聯系。


在”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省份非遺展銷區,展出了 ”一帶一路“沿線18個省份的32個非遺項目及衍生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