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朋友推薦,記者于9月16日下午來到市民陳樺的家中對他進行了采訪。
見到陳樺后,他小心翼翼打開書柜的門,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另類世界”。
書柜里,放的全是鈴鐺,有魚骨形的中國古代鈴鐺,有刻著世界各地名勝的鈴鐺,也有古代行醫者的專用鈴鐺……
這些鈴鐺按照年代、產地、材質、來歷等等,被陳樺分門別類陳列著,每只鈴鐺前都有一張手寫標簽。這是他收藏十余年的成果。
對這位“正統”的公務人員來說,收藏鈴鐺純屬偶然。多年前,陳樺在外出差看到一個作為旅游紀念品的瓷鈴鐺,價格不貴,卻做工精細聲音動聽。這小小的鈴鐺給他帶來了收藏的靈感,他便開始鉆研這個領域。
有一次到成都,同伴們去景點參觀,他卻一頭扎進了古玩市場,等同伴們游玩回來,他已經捧著10余個鈴鐺看得如癡如醉。
由于工作的原因,陳樺沒有那么多機會到外地淘寶。于是,網絡便成了他收藏鈴鐺的重要途徑。
有一次,陳樺在古玩交流網上看到一只鸚鵡造型的青銅豎鈴,馬上就按照對方的地址找上門去,沒想到鈴鐺因為長時間沒人問價早被移走。無奈之下,他留下自己的電話,拜托店主幫忙尋找,等了好久才最終買到。一來二去,陳樺認識了不少有類似收藏的朋友。
收藏的鈴鐺是不是很值錢?許多人這樣問陳樺。他總是很大方地說,這些鈴鐺最貴的也不過2000多元,比起動輒上萬元的書畫、古玩等收藏,陳樺覺得自己的收藏不在于經濟價值,而完全在于對歷史文化的研究。
陳樺說:“你知道嗎?在新石器時代鈴鐺就存在了,歷史上的鈴鐺,功用主要涉及勞動、宗教、音樂等。”通過觸摸鈴鐺,陳樺觸摸到了其中所蘊含著的造型學、美術學、音響學、文字學、冶煉學等豐富的學問,他不斷地去追逐這些學問。
就像他對記者說的那樣:“不管是什么職業,多少收入,都可以搞一項收藏,從中收獲的快樂,會讓人終生獲益。”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