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鄉的夏夜,靜靜悄悄之時,最多的聲響,便是窸窸窣窣的蟲鳴聲和嘰嘰呱呱的蛙叫聲了。青蛙,因為它以蚊子等害蟲為食,并且和“娃”同音,所以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它不僅成為多子多福的代名詞,還是我國古代民間圖騰崇拜的重要形式。古人也把對青蛙的喜愛,融入日常器物中,因此便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蛙古玩,今天,帶大家看看多種多樣的蛙古玩。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如樓閣,蛙聲作管弦。”(《唐·賈弇《孟夏》)看來,唐代的夏天和今天的許多農村一般無二,也是蛙聲一片,濕氣繚繞,蚊蟲群居。圖1是一件產于南宋時期越窯的蛙形瓷哨,它長4.6厘米、寬4.4厘米、高3.5厘米,看起來就像是一只青蛙半臥在池塘里的荷葉上,正高聲鳴叫著這濕熱一片的夏天。上方蛙嘴部位置有小孔,底部有更大的孔洞,正形成口哨,即便到了現在,放在嘴邊仍能吹響,令人稱奇。這在當時,應該是小孩子的一種玩具,小孩子們一人拿一個,邊吹邊走,那般快樂的情形簡直可以想見。
“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好是經過處,唯愁暮獨還。”(唐·張籍《過賈島野居》)唐代詩人張籍在經過另一位詩人賈島野居的地方時,充滿了向往之情,只是他有一點擔心,那便是晚上歸來時,這般茂密的青草,害怕會一腳踩到土布蛇。圖2是一只清代的蛙形瑪瑙鼻煙壺,它長4.6厘米、寬3.1厘米、高2.9厘米,將鼻煙壺倒著放,就像是一只青蛙趴在池塘邊,它昂首高叫著,叫聲很是歡暢。青蛙的嘴部有個小孔,正是鼻煙壺的壺口位置,可以往里面裝鼻煙。不過,這般精美的玩物,當然是形式大于內容才好。
“蟾投夜魄當湖落,岳倒秋蓮入浪生。何處最添詩客興,黃昏煙雨亂蛙聲。”(唐·韋莊《三堂東湖作》)在逸興遄飛的韋莊聽來,連一聲高一聲低的蛙聲也是浪漫而甜美的,就這樣,一聲聲蛙鳴突然就入了詩意。圖3是一只民國時期的戒指,它直徑3.5厘米,為純銀打造。在戒指之上,趴著三只青蛙,一只正面朝向,兩只斜趴著,青蛙們看起來乖巧可愛,讓人想起那些精靈可愛的小孩子們。的確,蛙和娃字同音,而意其實也同源。莫言先生寫有小說《蛙》,以蛙指代娃,講述的其實是與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有關的故事。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宋·趙師秀《約客》)夜已經很深了,客人還沒來到,無聊得只有聽著細雨淅淅瀝瀝的聲響,以及池塘里呱呱叫的蛙聲,真是寂寥至極。圖4是一件民國時期制作的繡花青蛙,雖然年代久遠,但看上去顏色仍然鮮艷,它長20.1厘米、寬15.3厘米、高2.7厘米。正是一只青蛙的造型,而極富農趣,你看它麥穗做眉毛,南瓜做眼睛,樹葉做鼻子,十分可愛。在它身上,趴著一條黑白相間的花蛇,一只白色的壁虎,一只黑色的蜘蛛,一條藍色的蜈蚣,還有一只黃色的蝎子。它們正是“五毒”,真是傳說中的五毒俱全,在此卻有驅魔辟邪的寓意。
“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片片蛙聲,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看來,蛙聲也是農人們的笑聲,即便是在這古玩之上,也依稀能聽得見。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