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如同一個歷史取景框,留下了諸多文化景致——
回顧文化熱詞,“飛花令”一夜成為話題,“舌尖體”幾度刷屏網絡。
盤點文化現象,昆曲熱、京劇熱、詩詞熱相繼來襲,《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火爆熒屏。
觀察教育動向,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成為了全民共識,對中華智慧的學、思、行、悟逐漸走進課堂。
文化潮涌,必有深層的動因;理論建構,才有實踐的回響。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與時代相結合的高度,帶領全國人民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一系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針,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加深民族記憶、培育中華民族認同感、彰顯文化自信的精神紐帶和道德滋養。

五年來,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挖掘文化資源、出臺系統政策、加強理論淬煉、引領大眾實踐,久久為功地推動“兩創”方針落地。培育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實踐不斷拓展,彰顯自身理念風范、民族創造、價值內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發展主題已經形成。
中國精神擎云舉日、中華文化氣象萬千,正在激蕩起億萬人的自信與共鳴。
守與變融通
數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培育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政情與民俗;數百年以來的現代化進程,考驗著一個民族與時俱進的智慧與能力。如何守住“根”與“魂”,如何把握“變”與“進”?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2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提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形成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成為了在新形勢下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開關,構建了思想理念、文化遺產、傳統藝術活態傳承的理論基礎。
源頭既清,波瀾自闊。隨著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系統闡釋、全面落實,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正在經歷一場深耕——
厘清基本問題。2017年開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確立了“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大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建立了以研究梳理為基礎、以“四個融入”為支撐的工作布局,為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力、表達力和凝聚力提供了藍圖和抓手。
樹立實踐標準。從《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傳統文化滋養道德建設的具體布局,到《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關于中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文藝靈魂的專門闡述,陸續出臺的一系列重磅文件,都對該領域的傳統文化闡揚進行了指導性論述。貼合各領域具體實踐的、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的方法逐漸成熟。
當“馬與儒”、“繼承與創新”問題陸續被重磅學術文章厘清,當傳統文化“怎樣學”、“怎么教”的問題引發學界的深入研討,在理論創新領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路徑、基本關系愈加清晰,文化自信的培育和闡揚有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當動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魚海棠》引發了無數“自來水”的好評,當網絡文學的“中華性”問題開始引發討論,在大眾文化領域,有悖人性、有違法理的傳統觀念逐漸被社會淘洗,基于傳統、跨越時空、融通中外、貼近當代的優秀文化元素正在被廣泛傳播。
正本溯源、吐故納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潮平兩岸闊。

古與今相連
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對于當代社會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評價標準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一一給出了明確回答,古與今、傳統與現代豁然貫通。
風正帆懸。在黨中央的直接部署下,十八大以來,全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抓住重點環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逐步構建起以研究梳理為基礎、以“四個融入”為支撐的工作布局。
——以研究梳理為主,深入闡發文化精髓。由中宣部支持指導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全面啟動,已將4153個古村落列入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正進行第五批遴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傳習補助將翻倍并直接下發到人,“像音像”工程為當代經典存像,甲骨文釋讀成果專項獎勵計劃公開征集優秀成果……摸清文化家底,強化傳統文化研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我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正不斷校正和深化。
——從啟蒙教育到繼續教育,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戲曲進校園讓學生每年至少免費看1場優秀演出,書法、武術等進校園進課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和教材體系正在形成,“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知識教育和文化熏陶結合,越來越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沐浴中成長,傳習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便利前所未有。
——大力弘揚中華美德,全面融入道德建設。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已經形成社會風尚,新鄉賢文化培育如火如荼展開,孝老愛親教育、誠信教育、勤勞節儉教育不斷深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廣泛開展……傳統道德教化資源經過合乎時代精神的闡發運用,已成為涵養主流價值、涵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的重要支撐。
——繼承中華美學精神,全面融入文化創造。《牡丹亭》與“昆曲熱”喚起古老民族對精妙絕倫的古典藝術的情感記憶,故宮文創以每年超10億的銷量讓傳統成為了“網紅”,《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強勢“圈粉”……傳統文化資源不斷為當代文化創造提供元素、激發靈感,使當代文藝創作具有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強化實踐養成,全面融入生產生活。“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發現傳統節日之美,祭祀和婚禮等傳統民俗慶典正逐漸復興,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中餐中醫風靡全球,傳統建筑美學在延續城市文脈、建設美麗鄉村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實踐養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滋養人們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