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沿線近300座歷史城鎮、200余項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帶來機遇,也為沿線國家的文明交流創造了新的平臺。
當前,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環境退化、戰爭與恐怖主義破壞、非法盜掘、過度旅游、快速城鎮化等問題的威脅,亟須開展合作,共同應對挑戰。中國作為一個遺產大國和負責任的大國,必將在其中發揮顯著作用。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古代文明,作為擁有這一偉大文明的民族,我們在保護和傳承好古代文明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許多獨特的中國經驗。因而,我們有底氣將中國經驗分享給世界,為別人提供借鑒。

意大利密特拉神像
同時,遵循保護世界遺產的共同理念,構建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利用的國際合作新平臺,是一種更高層面的貢獻。由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就是這樣的平臺。它以推動各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及古代文明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主旨,讓全世界看到文明合作呈現的文化魅力,感受交流互鑒帶來的文化震撼。
2016年,“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誕生并通過《太和宣言》;2017年,參與論壇的文明古國已從去年的8個增加到21個,文明遺產保護的“朋友圈”變大了,文明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力量更加強大,文明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范圍更加廣闊。
古代文明曾經在人類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人類文明的全面進步與整個世界的繁榮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沒有古代文明的根基就不會有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樣貌。
古代文明殘留下來的遺產異常珍貴,它們是人類自我認知的工具,是人類獲取智慧的寶物,是喚起民族認同的力量,是激勵文化復興的特殊因素,是樹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精神財富。它們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精彩。然而,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卻面臨著比以往更大的威脅,亟待我們加強保護與傳承。

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2016年,故宮博物院與印度國家博物館精心策劃了“梵天東土并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來自印度9個博物館和中國17個博物館的雕塑文物在午門-雁翅樓展廳面世。這是我國首次將中印古代同時期雕塑藝術對比展示,是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展覽在故宮博物院閉幕后,還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福建、浙江和四川等地博物館持續展出,進一步弘揚與傳播中印兩國文化。
2017年,故宮博物院引進“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展示阿富汗文物工作者保護下來的231件巴克特里亞寶藏。這是阿富汗首次在中國舉辦的文物展覽。展覽充分展示了阿富汗政府和民眾在過去十五年中保護珍貴文物的歷程,也象征著阿富汗的復蘇與進步;展覽中絲綢之路不同時期的展品,向中國觀眾呈現出中阿兩國友好交往的歷史;展覽還引發了大眾對戰爭與文化遺產保護等的深刻思考。
此外,故宮博物院還利用院藏文物舉辦“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集中反映明、清兩代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互動,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航線,更是聯系古代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紐帶。
這些展覽充分展現了世界多元文明的璀璨與輝煌,也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與交融,證明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現實意義。同時,故宮博物院也積極參加希臘等國舉辦的文明古國論壇等活動,加強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我們在積極行動、主動作為,但是正如《太和宣言》所指出的,軍事戰爭帶來野蠻破壞,古國文明遭遇生死存亡;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沖突加劇,文化遺產保護道路艱險異常;自然災害的不可抗力則從古至今潛藏著威脅。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作為古代文明的保護和傳承者,我們正在努力成為連接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將傳統中的合理因素現代化,逐步消除古老文明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隔閡,還在持續向不同身份、背景、宗教信仰的人群宣揚保護世界遺產的共同價值觀,強調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爭取讓保護與傳承古代文明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行動。古代文明絕不能與現代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