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所示這枚漢代清白連弧紋銘帶鏡,直徑11.8厘米,圓形,素寬緣,圓鈕,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座外內向八連弧紋緣,連弧紋與座外寬弦紋間飾以簡化花蕊、獸首等圖紋。連弧紋外飾兩周細繩紋圈帶,繩紋幽帶間為銘文圈帶,銘文為:“潔清白而事君,志行弇之明,幺錫之澤,疏遠而目忘,美人外承可兌(說),毋絕。”

漢代清白連弧紋銘帶鏡
清白連弧紋銘帶鏡西漢較流行。漢鏡鏡銘中通假、錯別、缺省、減筆及反書字較為常見,也有不少鏡銘中多飾襯字,可見漢代鑄鏡對銘文的完整性、規范性一般不作嚴格的要求,主要是考慮銘文在鏡背圖案中的裝飾效果。這可能與當時日常用鏡大量生產,鑄鏡工匠們事先對銘文配置未作精心設計、隨意取舍有關。見于著錄的清白連弧紋鏡銘文圈帶字數多少、缺省,減筆及訛錯情況不一,一般前兩句較為一致,第四句以后隨意取舍現象較普遍。
羅振玉《古鏡圖錄》與錢玷《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中收錄的外圈48字的清白連弧鏡銘文較全,梁上椿綜合各鏡,釋此類鏡的全銘為:“潔清白而事君,怨陰歡之介明,煥玄錫之流澤,志疏遠而日忘,慎糜美之窮皚,外承歡之可說,慕窕于靈泉,愿永思而毋絕。”本文介紹的這面清白連弧紋鏡銘文與見于著錄的同類鏡銘相比,字體、書風、釋讀有許多差別,可視為清白鏡鏡銘缺省的一個類型。
鏡銘“玄錫之澤”一句涉及古鏡表面處理技術問題。古鏡初制不能直接用于映面飾容,必須經過最后一道“開鏡”開光”工序。《淮南子·銜務訓》:“明鏡之始下型,朦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毫可得而察。”可見鑄成型的鏡子足以“玄錫”涂抹,再用“白旃(通氈)”打磨拋光,才會顯現鬢眉清晰可映的效果。古銅鏡研究專家何堂坤,通過鏡表面掃描電鏡成分分析、俄歇電子能譜表面半定量分析等反復測試,得出“玄錫”即錫汞合劑的結論,很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