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長久屹立的精神支撐,才能夠擁有復興之魂。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對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文化改革成果,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非凡魅力。

創新,讓文化建設活力迸發
最近,一部《戰狼2》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奇跡,上映16天票房突破40億元,影片傳遞出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呼喚和平理念深得人心。這部影片的成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出臺一系列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指導性文件,把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要求落實到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的熱情。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全面深化,釋放出強勁正能量,有力促進了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廣為弘揚,文化建設呈現出新氣象、新面貌、新格局。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讓吟誦經典重新流行;東方衛視的《喝彩中華》節目,讓人們記住了那個腳踩厚底靴、身穿時尚黑T恤的“00后”小生……一批傳統文化表達形式的創新探索,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都煥發出新的面貌。文韻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
5年間,中央部署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好典籍選編、品讀導讀、品牌專欄等工作。出臺扶持優惠政策,振興地方戲曲,延續中華文脈和民族文化基因。通過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
5年間,《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既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優秀作品不斷涌現,推動中國電影市場步入新的“黃金期”;中國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近30家文化企業實現總資產過百億元;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激發了民間創作熱情,活躍了文化市場……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文化產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產業加速轉型提擋,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

開放,讓中國故事走向世界
最近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38.257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增長38.09%;剛剛完結的中國電視劇《楚喬傳》在海外的售價是前年熱播劇《花千骨》的3倍多。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視產品開始“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不僅賣出了好價錢,而且收獲了好口碑。5年間,中央把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為重大戰略工程,統籌政府推動、民間參與、市場運作,創新對外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對外傳播的輻射力、文化交流的親和力、文化貿易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產品“走出去”的同時,人才交流也在向更深層次發展。中央啟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中俄、中美、中歐、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機制不斷完善,通過搭建深層次思想對話平臺,促進中外智庫和學界交流。
此外,各部門加強文化出口平臺和渠道建設,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達786.7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
在拓展對外文化交流中,我國注意用好中醫藥、中國美食、中國園林、中國功夫等文化名片,打造對外交流品牌,增進了中華文化的親和力與感染力。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和“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全部簽訂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已在140個國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學院、1073個孔子課堂,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0個、中國館14個。
“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不僅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還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6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模式,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