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層細石器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不斷深化,以中國考古學者為主體,以長期課題為導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考古工作,已逐漸成為中國考古的新常態。
在考古領域,占人類歷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舊石器階段,是人類起源并擴散最為重要的階段,而古人類研究及舊石器考古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相同的理論與方法,關注相同的學術問題,使中國考古學更容易走向世界,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
位于東非的肯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也是“現代人非洲起源說”的重要地區之一。同時,肯尼亞也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唯一的支點,是新絲路建設中獲得中國資金援助最多的國家。為落實“一帶一路”北京峰會精神,做好“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制定了古人類舊石器考古調查、發掘項目的長期計劃。
按照計劃,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大學和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于10月4日順利抵達位于東非肯尼亞裂谷省巴林戈縣可瑞瑪鎮的考古目的地,并將發掘地點正式命名為吉門基石遺址(KimengichSite)。
經三天的調查,考古隊發現該遺址大致有3層堆積。上層為細石器堆積,地表可見大量精美的細石器和動物化石。中層屬非洲本地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采集的石制品有手斧、手鎬、刮削器、勒瓦婁瓦石核和石片等。尤其是在底層堆積發現了距今約200萬年的早期石制品,有砍砸器、石核和石片,經專家初步推斷可能是肯尼亞境內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之一。
經考古隊對現有材料綜合分析,可初步判斷吉門基石遺址文化堆積豐富,研究潛力巨大,是非洲難得一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