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在余杭區塘棲段的大運河邊,水草搖曳,河水清清,岸邊的青石板路上,不少游人駐足攝影。經過半年多的治理,大運河余杭塘棲段的水質,達到了Ⅳ類水標準。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由于大運河沿線文保單位眾多,兩岸環境復雜,如何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做好水環境治理,運河沿線古鎮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橫跨大運河的塘棲廣濟橋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目前運河上僅存的七孔石橋,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然而廣濟橋橋墩較薄,難以使用大型機械下水作業。為保護古橋,運河塘棲段14年未曾清淤,平均淤積深度達1.5米,河水呈灰黑色,水底植物難覓蹤跡。為此,余杭多次邀請省市區專家、學者踏勘運河,最終制訂了一個既能保護廣濟橋又能治理好水質的方案。經專家論證,以廣濟橋為界的運河上下游各60米水域被劃為重點保護范圍,并用圍堰進行隔離。
古橋重點保護范圍內不使用機械清淤,而主要依靠水槍沖刷,分段精細化清理。“進出重點保護范圍的清淤船,都是人工牽引通行,整個修復工作做得像繡花一樣。”塘棲治水辦負責人張正華說。
河道清淤完成后,還要讓古運河重新煥發活力。在古橋沿線重點保護區域,水底種植了國外引進的水生植物。在河面還設置了相關的增氧曝氣裝置,曝氣裝置的下端會緩慢釋放微生物顆粒,對水體中的總氮、總磷起到分解作用。技術人員介紹,通過人工營造水生態系統,在之后的10年到20年,塘棲古鎮段運河,都不用再進行清淤,只需簡單維護更新,污染物便會自動分解,進入自然生態循環,最終達到水體清潔。下一步,這套治理技術還將在塘棲各條內河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