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規劃,就是要讓它富有彈性”
專訪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 李曉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是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編制的主體單位。作為中規院原院長,李曉江教授同時又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咨委)的成員之一,負責對整個規劃把關。
早在去年中央在決定設立雄安新區之初,李曉江教授就已經開始在為規劃工作做前期準備。這一年多來,他一直在為雄安的規劃奔波。
“雄安新區的規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李曉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這項工作不僅標準高、任務重,更是在為中國將來的城市規劃提供范式。
在他看來,規劃的先進性并不在于把所有先進的東西都放進去,而在于在空間上,在發展上,給未來各種各樣的可能去預留空間,讓它富有彈性。
“規劃工作不能著急,時間服從質量。很多事情前期要盡量研究透。”
雄安新區的規劃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啟動的?
李曉江:去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有關情況的匯報,確定了新區規劃選址,同意定名為“雄安新區”。
雖然這個決定當時還不是最終決定,但第二天專咨委組長徐匡迪主席(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編者注)就召集我們幾個開會,通報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決定,讓李平教授從經濟產業方面,我從規劃方面做些準備?;貋砗?,我對誰也沒說,找了幾個年輕人開始收集資料,了解這個地區的情況。
當時做準備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這個新區應該對標深圳,所以也讓同事做了一些深圳發展歷史的回顧,因為深圳最早80年代的規劃就是中規院做的。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收集資料、分析當地的條件,以及醞釀規劃的一些技術上的準備。
然后5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通過之后,徐匡迪主席當晚就把我叫到辦公室,說政治局會議通過了,規劃工作很可能還是要你們中規院來做。所以說,雄安的規劃工作是從去年5月底開始內部啟動的。
但那個時候消息還沒有對外公布,我們不能去現場調研,只能做些初期的工作。記得當時徐匡迪主席去雄縣考察地熱,借著這個名義,我們也跟著到現場進行了兩天實地調研。

新區的規劃工作主要包括哪幾部分?
李曉江:2016年8月,我們在順義就雄安新區的規劃,開過一次大型的會議,包括專咨委的所有專家、相關的規劃團隊都參加了,徐匡迪主席還專門邀請了吳良鏞、張錦秋、錢易三位院士。最后一天,河北省委主要領導也去了。
當時規劃任務主要是兩項,一項是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劃,包括起步區的控制性規劃、啟動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這三個是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另一項是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由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曲久輝院士牽頭。這四個部分都是綜合性規劃。
這些綜合性規劃的初步方案出來后,中規院、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還組織了好幾期工作營,把行業內的高手,都邀請過來,集思廣益,完善方案。
今年4月1日以后,總體規劃又細分了22個專項規劃,包括建筑標準、環境治理、交通等,每一項都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在負責。
6月份,我們啟動了啟動區的城市設計國際咨詢,這是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F在,這項工作委托給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在做,我是學術召集人,負責與各個報名團隊溝通,引導他們盡量滿足我們的設計需要。目前,我們已經從報名的近300家國內外機構中選出了12強,最終要評出3個優勝團隊。
我理解,整個規劃工作就是三條線,一個是總體規劃,再一個是為總規服務的專項規劃,最后一個就是城市設計的國際咨詢??梢哉f,這是一個極其復雜、極其龐大的工程。
目前規劃工作的進展如何?大家都很關心。
李曉江:目前,各項規劃工作都在穩步推進。大家希望總體規劃能盡快出來,好開展下一步的工作,我們都理解。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規劃工作不能著急,時間服從質量。因為雄安的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很多事情前期要盡量研究透。
“如果建一座新城,能治理好白洋淀的水,這種示范意義的價值會更高。”
雄安新區選址,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白洋淀。對規劃來說,這是不是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李曉江:我們一致的看法是,要在白洋淀建一個新城,就一定不能讓這個新城守著一片嚴重污染的水。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公布后,社會上有不少議論,認為白洋淀已經是一片嚴重污染的水體,為什么還要在這建新城。
事實也的確如此,白洋淀的水質有四類水、五類水,本身并不完美。但我認為,這其實也是一個倒逼機制。如果建一座新城,能治理好白洋淀的水,這種示范意義的價值會更高。因為,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修復、環境治理,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同時,我個人認為,白洋淀的存在本身就對這個區域的發展,設置了環境的容量要求。有人認為,雄安新區2000平方公里要造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這絕對不可能,首先環境容量就不允許。
所以,中央對新區規劃的目標,是很克制的,起步區就100平方公里。按照中國城市建設用地標準,大體上就是100萬人,再加上當地現有的100多萬人,一共不超過300萬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規模。這樣的規模不至于對白洋淀,對整個地區產生太大的環境負擔。
在具體的規劃中,如何做到水城相融、藍綠互映?
李曉江:關于這點,目前我們有好幾種方案,但都沒有最后確定。比如,有的方案提出“望淀”,就是城與淀應該分開,中間留出一些空間,在城里看得見水,但不一定在水邊。白洋淀周圍應該有非常廣闊的生態環境保護區。
不管哪種方案,我覺得淀邊的利用,一定要非常謹慎。我們可以利用淀邊資源,但不一定非要住在淀邊。遠足的時候,發呆的時候,我們可以走到淀邊上去,但整個城市跟白洋淀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在淀邊上圍起一圈人工“長城”,對白洋淀是一種壓迫,對生態肯定也是一種破壞。

現在白洋淀里還有不少村落,在規劃中是如何處理這些村落的,是搬遷還是原地保留?
李曉江:這些村莊有幾種,有的叫淀中村,它和外界聯系都是通過坐船出行,完全在淀里邊;有的叫淀邊村,就在大堤上,因為比較高,不會被水淹到。毋庸置疑,不論是淀邊村,還是淀中村,對白洋淀都會造成污染。這些村有的規模還比較大,如果真要全部搬遷,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但我個人認為,即便不搬遷,淀中村也要改變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第一,環境基礎設施要配全,對生活垃圾、污水要處理;第二,利用水面進行養殖、種植的生產方式應該退出,將來應該發展旅游、文創這些自然負荷小的生產方式。總的目標就是一個,要千方百計地降低水體的負擔。
總書記提出建設雄安新區,必須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規劃怎么體現這一理念?
李曉江:我理解,“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就是眼光要開闊,吸取全人類城建文化的智慧。怎么吸取呢?一個是我們自己的規劃團隊要敞開胸懷,學習國外的先進觀念,另一個就是讓外國的優秀團隊參與進來。
這次國際咨詢就有很多外國團隊參與,我們就是希望讓他們直接出方案,用他們的眼光、他們的標準、他們的價值觀來看,雄安新區該怎么建設。這個過程是開放的、包容的,但絕對不是去照搬一個巴黎、一個倫敦。
“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就是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堅持高標準。事實上,在規劃之初,我們就有一個原則,規劃工作必須以國內的團隊為主。我們前三十年的建設,照搬照抄的太多,簡單模仿的太多。我們有優秀的人居文化傳統,這次應該真正用現代的智慧去傳承中國文化,去容納當代最先進的工程技術和先進的發展理念,因為這是中國的雄安。
雄安將來的建筑會以什么風格為主?會是仿古風格嗎?
李曉江:我相信不會。傳承傳統的人居文化,不一定非要刻意把大屋頂、斗拱、白墻灰瓦這些符號直接展示出來。這不是一種符號化、表象化的東西。我覺得,關鍵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文化創新,將中國當代文化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這次國際咨詢也有日本的團隊。日本是東方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他們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很好地把自己的文化和西方的現代文明有效結合起來。我也鼓勵日本的團隊,讓他們把這方面的經驗盡量展示出來。
那么,雄安的建筑會是一種什么風格呢?
李曉江:這個現在還不好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雄安的建筑將以多層小高樓為主,不會搞高層建筑,不會是水泥森林。高層住宅的弊端,現在已經越來越明顯,后期維修、消防都是問題。我一直說,高層住宅以后會是中國沉重的一個社會負擔。
雄安新區的規劃,你認為會不會成為今后中國城市規劃的一個標桿?
李曉江:我覺得,雄安新區之所以不在一個老城區的基礎上改造,而是建一個新城區,本身就有這樣一個意圖在里面,就是要為我們將來的城鎮化,提供一個全新的范式,提供一個難得的探索機會。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我們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