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行走甘孜高原,在廣場、在博物館、在溫暖的農家書屋、在設施齊全的村級文化活動室……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正在享受著“文化惠民”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甘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在黨中央和省委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甘孜州“文化強州”戰略取得了矚目成績。大型文體場館相繼落成,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得到進一步鞏固,文化設備日益完善,文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送文化下鄉活動和傳統文化節慶活動日益豐富,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越來越被社會公眾所享用。

文化,猶如一場春雨,無聲地滋潤著甘孜這片美麗的土地。
文化為甘孜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甘孜騰飛在燦爛的文化星河之中。走進甘孜,藍天、雪山、草甸、溫泉、田園、湖泊,處處美景讓人來了就不想走。厚重、燦爛的文化遺產和令人嘆為觀止的藏民族風情。規劃先行、項目帶動、品牌引領,精準化文化產業的遍地開花讓“文化強州”近在咫尺,讓甘孜人越來越有文化自信,也讓甘孜這個古老而年輕的自治州熠熠生輝。
今年3月19日至23日,大型民族音樂劇《康定情歌》在南方劇院巡演5場,集中展現了甘孜大地的歌舞藝術和風土人情。今年6月,甘孜州2016年原創音樂專輯中收錄的15首優秀原創歌曲首次通過微信公眾號康巴傳媒集中面世,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了一場聽覺盛宴。6月,“甘孜州民族文藝繁榮發展計劃”正式啟動,甘孜州參加2017年《星光大道》四川賽區選拔賽的選手又以優異的成績闖入總決賽。

無論是原創歌曲集中展示、州內作品出省展演,還是央視欄目進州設點、新人培育全面啟動,甘孜州文藝創作亮點頻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州委、州政府的加大投入,文化資源的不斷整合,文藝創作的推陳出新,文化交流的步伐加快,甘孜州各項文化工作出現了空前繁榮,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創作文學作品800余篇(首)、出版個人文學專輯15部,創作歌舞、戲劇、曲藝作品近400百余件,美術、書法及攝影作品千余件,創作大型歌舞劇目20余臺。
甘孜州本土作家達真創作的長篇小說《康巴》榮獲第十屆“駿馬”文學獎,廣播劇《康巴》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推選的歌曲《香巴拉》、《我的家》獲全國群星獎,《牧民定居暨帳篷新生活文化行動品牌項目》獲群星獎品牌項目獎;郎卡杰唐卡參賽作品《極樂世界》獲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創作舞蹈《舞動甘孜》登臺央視《我要上春晚》欄目。州民族歌舞團參加韓國舉辦的國際舞蹈大賽榮獲金獎,赴美洲、歐洲、亞洲、香港、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演出,贏得了各國政府及當地觀眾的高度評價;組團(隊)參加西博會、深圳文博會、廣州藝術節暨國際演藝交易會、西博會、康巴藝術節、省少數民族藝術節等國內各類文化交易演展會,并獲各類獎項;組織承辦“圣潔甘孜·走進廣東、走進北京”等系列文化宣傳活動,對外文化交流得到進一步加強。

文化遺產保護持續加力
甘孜州既是康巴文化的誕生地,又是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全州民族文化風格獨特、底蘊深厚,文化遺產量多類廣、獨具特色。目前,甘孜州已成功申報格薩爾、藏戲、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藝3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3個、省級非遺項目62個、州級非遺項目138個,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7人、省級代表性非遺產傳承人85人、州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95人。
“隨著老一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逐漸年老離世,一些非遺項目恐怕要永遠消失了。”這是甘孜州不少文化工作者的擔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今年以來,甘孜州加力推進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電子數據庫建設,并取得階段性建設成果。目前,甘孜州已完成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電子數據庫建設,該數據庫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手段,實現了對全州重點非遺保護項目調查及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全方位、立體式記錄,能夠永久地如實反映非遺項目的本真原貌。
今年,甘孜州繼續對標“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踐行“非遺保護活態活力的實踐”理念,推動非遺工作縱深發展。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此次普查通摸底調查了全州1319家行政單位、3452家事業單位、287家企業、247家其他單位,最終實現了對48家國有單位和宗教寺廟場所內收藏的4439件文物藏品的普查、登記和信息錄入。

重點文物保護報成效明顯,白玉縣嘎妥寺、白利寺的安防工程和桑披嶺寺的消防工程等3個重點文物項目已在國家文物局立項,九龍縣吉日寺、新龍土木寺的150萬文物維修保護資金已落地,修繕瀘定橋、丹巴古碉群、修復白利寺壁畫、實施拉日馬石板藏寨安防工程等4個項目的方案已順利上報??蛋臀幕芯吭?ldquo;四大工程”推進有力,《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館》項目已完成地勘、概念設計和設計招標工作,今年上半年,《大藏經復刻》項目共完成投資134萬元,驗收合格雕版1340張,《格薩爾展覽館》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數字印經院》項目正在進行壁畫、經版和版畫的勘測、統計工作。非遺文化產品宣傳營銷取得突破,今年5月,甘孜州非遺文化產品在第十三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三金、兩銀、一銅的大好成績,達成現金銷售收入200余萬元,意向性簽約150萬元,今年6月,甘孜州共組織14類、600余件非遺項目文化產品參加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實現了“文化精彩展示、非遺項目推介、產品宣傳促銷”目標,現場簽訂銷售合同70萬元。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有序推進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推薦申報工作均如期推進。
據了解,近年來,甘孜州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采取開發和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全力以赴做好文物和非遺項目的挖掘、申報、提升工作,推動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完成了州民族博物館景觀改造和展陳布展工作,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組織實施康巴文化研究院“四大工程”建設,啟動了歌舞數據庫建設,完成康巴精品唐卡復制工程,實施甘孜白利寺、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維修保護工程建設,出臺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于2013年8月1日正式實施,編輯出版發行了“甘孜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并在全州各縣新華書店正式上架出售。在近幾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甘孜州選送的鍋莊舞、藏戲、巴塘弦子、川西藏族山歌等先后獲得展覽和演出類“太陽神鳥”金獎、獲非遺節最高獎項——“特別獎”和“太陽神鳥”最佳表演獎、組織獎。
文化能穿越千年歷史,跨越心靈障礙,抵達內心感受,只有有效解決農牧民群眾對文化的“饑餓感”和“口味感”,才能增強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進而轉化為實施“六大戰略”、夯實五大基礎、決勝全面小康、確保長治久安的磅礴力量。文化惠民的累累果實正提升著全州干部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