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jié)兩姐弟于庭院中游戲玩樂的溫馨場面。畫家采用了三角形構(gòu)圖,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塊高聳入天的筍狀奇石,奇石周圍,芙蓉花搖曳生姿,婀娜萬象,或昂頭綻放,或含苞欲開。用青色渲染的芙蓉葉大小不一,濃淡相間,襯托得微微泛紅的芙蓉花更加嬌美。芙蓉花旁,一簇潔白的雛菊靜靜探出,似不與芙蓉爭艷,只一心裝扮靜謐的秋色。花叢中安放著一張精致的圓形漆凳,凳子上擺放著各種玩具、漆紅佛塔等。在這寧靜祥和的庭院中,似乎還飄著一股淡淡的花香,惹人陶醉。
畫面的主角是兩小孩,一穿白衣,一著紅衫,正聚精會神地撥弄著圓凳上的棗磨,似乎早已忘記自己身處靜美的秋庭。棗磨為秋天的節(jié)令玩具,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棗橫切去半,露出堅硬的棗核,再用三只竹簽將其鼎足而立;細長的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并置于棗核上,輕輕一撥,旋轉(zhuǎn)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據(jù)臺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游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于北方地區(qū)。
在人物描繪上,蘇漢臣刻畫入微,不管是眼眉、頭發(fā)、手勢還是衣紋都精心處理。他的衣紋線條多用高古游絲描,圓潤流暢,質(zhì)感強烈。敷色雅致,服飾花紋點染仔細,將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態(tài)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叫人心生愛憐。可以看到,蘇漢臣筆下的兒童形象浸潤著富貴氣息,這也正符合北宋末期宮廷院畫的典型風格。
蘇漢臣,秋庭嬰戲圖,197.8cm×108.4cm,立軸,絹本設(shè)色蘇漢臣,秋庭嬰戲圖,197.8cm×108.4cm,立軸,絹本設(shè)色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庭院景色占了近二分之一的空間,主角二人卻被安排在角落一隅。這種看似"喧賓奪主"的做法實則正是畫家技藝高超的體現(xiàn):將二人周圍大面積留白,舍去干擾,可謂匠心獨運,深諳謝赫六法中"經(jīng)營位置"的巧妙。同時,借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態(tài)勢向觀者呈現(xiàn)出"氣韻生動"的場景。
一般認為,《秋庭嬰戲圖》是蘇漢臣南渡后的作品。李霖燦認為,該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北宋與南宋之間。畫家通過寧靜安穩(wěn)、充滿世俗情趣的畫面寄托了故國之思,同時也隱晦地表達了對和平安寧和童真的向往與回味。實際上,從現(xiàn)代的審美來看,畫面上的小孩面相略顯奇怪,大有成人縮小的嫌疑,尤其是身著白衣的小孩,發(fā)髻、面頰似乎都是大人的模樣。
蘇漢臣是北宋末汴梁人,大約活躍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宣和年間任畫院待詔,南渡后成為南宋王朝的宮廷畫家,隆興初又任承信郎。蘇漢臣還曾在西湖五圣廟和顯應(yīng)觀畫過壁畫,人稱"用筆清勁,逼似唐人",頗受贊賞。在進入宮廷畫院之前,蘇漢臣當過民間畫工,山水、花鳥、人物畫無所不能,但從現(xiàn)存作品看來,他善畫佛道、仕女,尤其擅長描繪兒童天真活潑的形象。蘇漢臣的嬰戲圖和其他作品都充滿了世俗化和大眾化的氣息,應(yīng)該說這既與宋人的審美有關(guān),也離不開他民間畫工的經(jīng)歷。
明人顧炳在《歷代名公畫譜》中對蘇漢臣描繪嬰孩的藝術(shù)造詣有這樣的評價:"漢臣制作極工,其寫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此外,還見《南宋院畫錄》卷二載:"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亦以其專心為之也……"蘇漢臣師法劉宗古、張萱、周昉等,筆法細膩寫實,敷色秀麗典雅。其代表作品有《秋庭嬰戲圖》、《嬰戲圖》等。
《秋庭嬰戲圖》屬于嬰戲題材的風俗畫。據(jù)載,從晉代開始,兒童形象就已被畫家納入繪畫題材中。而嬰戲圖的真正成熟則是在風俗畫大興的宋代。嬰戲圖,顧名思義,是描繪兒童游戲、玩耍的繪畫,多借此表現(xiàn)兒童天真爛漫以及節(jié)氣的歡樂氛圍。同時,觀者亦可從中窺知當時社會的風俗面貌。因而嬰戲圖往往包含了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兼具真實性和趣味性。
宋代社會相對安定,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yè)都市,市民階層擴大,表現(xiàn)世俗生活的風俗畫題材不斷涌現(xiàn)。為了滿足市民的審美和消費口味,宋代的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不斷創(chuàng)作具有世俗化和商業(yè)化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等都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由此,宋代風俗畫迎來了我國風俗畫發(fā)展史的高峰,從內(nèi)容題材到表現(xiàn)手法都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宋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作為嬰戲題材風俗畫的代表,《秋庭嬰戲圖》雖具宮廷院畫的風格,卻有別于一般宮廷畫或傳統(tǒng)文人畫。蘇漢臣將個人情感融入細致傳神的描繪中,在表現(xiàn)宋人審美情趣的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