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擁有包括侗族大歌、彝族撮泰吉、水族馬尾繡等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項。10月26日晚,由貴州省歌舞劇院出品,展示貴州苗、布依、水、侗、彝五大世居少數民族非遺項目的大型歌舞詩《多彩和鳴》亮相上海大劇院,第十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愛我中華多彩貴州”貴州文化周系列活動由此啟幕。文化周期間,花燈戲《月照楓林渡》、“多彩和鳴——大山的節日”美術作品展等活動將相繼舉辦,以全方位的姿態展示貴州的文化魅力。
多彩的少數民族非遺項目是貴州非遺主體,大型原創歌舞詩《多彩和鳴》從彝族撮泰吉、彝族火把節、布依族服飾、布依族盤歌、水書習俗、水族馬尾繡、侗族大歌、苗族民歌等20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元素,將五大世居少數民族的歌、舞、樂及貴州非遺的技藝、語言、風俗等進行“活態化”的舞臺展現。
出品方介紹,《多彩和鳴》通過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鳴、多彩的文化空間和鳴、多彩的舞臺表演形式和鳴、多彩的傳承方式和鳴,進一步挖掘與展現貴州多元民族文化,并結合貴州非遺項目中少數民族歌舞比重大的特性,在藝術領域進行非遺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與探索。“貴州的非遺面臨斷代的問題,這次的歌舞詩將專業舞蹈演員和非遺傳承人聯系了起來,通過傳承人教學的方式,讓年輕人熟悉貴州的非遺資源?!本巹∽T佩說,《多彩和鳴》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非遺元素,又通過內容的提煉及舞美聲光電的配合,進行了舞臺化的轉換;在“藝術天空”板塊,《多彩和鳴》還將通過劇目的片段組合,在城市音樂草坪廣場、靜安公園、中山公園等戶外空間上演。
原創歌舞詩《多彩和鳴》從貴州苗、布依、水、侗、彝五大世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靈感,將非遺項目進行舞臺化呈現。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花燈戲”是貴州流布范圍最廣、流傳時間較長的地方戲曲。文化周期間,傳統花燈戲《月照楓林渡》將于28日登上天蟾逸夫舞臺。《月照楓林渡》將貴州濃厚的酒文化融入到故事背景中,充滿貴州地域文化特色。劇中講述兩家酒坊從競爭經營到聯合經營,以及主人公情感糾葛的故事,展現了“以和為貴”的中華傳統美德。作為貴州省花燈劇院的代表劇目,《月照楓林渡》從題材選取、演員表演、舞美設計、音樂創作到核心思想,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獲文華劇目獎、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等多項大獎。
10月29日、30日晚,“貴州花燈戲”將走進上海立信金融會計學院、華東政法大學演出,通過藝術進校園活動,向在校學生介紹花燈戲的藝術特征。演出內容有展示貴州花燈“說”的《五福吉祥說貴州》,有展示貴州花燈“唱”的《四路花燈聯唱》,有展示貴州花燈“舞”的《繡花花》《扇魅》,有展示花燈“樂”的花燈傳統打擊樂與花胡《三臺思凡》。此外,有風格濃郁的傳統花燈戲《打舅娘》選場,也有根據貴州花燈戲傳統唱腔素材創作的民樂四重奏《花開的聲音》等。
貴州長期居住著苗、侗、彝、布依等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內涵豐富,許多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苗族姊妹節、苗族牯臟節、侗族薩瑪節、布依族六月六、彝族火把節、仡佬族敬雀節等。文化周期間,“多彩和鳴·大山的節日”美術作品展亮相中華藝術宮,展出貴州畫院藝術家歷時10個月,以傳統節日為創作母題所創作出的70余件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