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其中,被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名單的歷史古跡多達4.4萬處,還有104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和678個建筑及景觀領域的國家級“保護區域”。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在法國,保護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全民共識,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價標準和管理辦法也日趨成熟。政府通過法律、行政、經濟、輿論等多種手段使得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沒有因經濟建設而受到破壞,而且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了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理念先進務實
文化遺產保護,一要真實,二要完整。所謂真實,就是盡可能地留下歷史的真實印記,不僅包括文化遺產本體的真實性,也包括其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的真實性,把“原始真實”擴展為蘊含豐富歷史信息的“現狀真實”;所謂完整,就是文化遺產的本體和重要特征都必須保存完好,構成文化遺產獨特價值的各種必要因素基本齊備,體現文化遺產顯著特征的歷史脈絡清晰明了,材料完整充分。這既是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標準,也是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準則。
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也非常注重自己的特色,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些更加理性、務實的理念與原則。概括起來,需要認清三個關系。
一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方面,從形式上看,散布在不同區域大大小小的文化遺產,每一個現實存在的本體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積淀,當然應該保護好。對此,法國政府不僅通過立法保護文化遺產本身,而且連帶周圍的區域環境一起保護。如果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發生沖突,后者必須為前者讓路。另一方面,從內容上說,文化才是文化遺產的靈魂,沒有文化,也就無所謂文化遺產。所以,對于那些已經殘缺或者消失了的歷史遺跡,法國一般不會以重建的手段讓其恢復??梢?,文化遺產一定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不能不保護,也不能為保護而保護。
二是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文化遺產,既要保護,也要利用;或者說,保護的目的就是讓其價值得到更大的發揮。法國雖然對文化遺產保護嚴格,但并不是說不可利用,而是非常巧妙地把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既使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又能充分展現其價值和功能。譬如,巴黎奧賽博物館就是在一個受到保護的廢棄火車站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在保持原有建筑的整體框架、結構、空間不變的情況下,發揮想象力,進行再創造,如今這里已經成為與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相并列的巴黎三大藝術博物館之一。事實上,法國政府一直都在積極鼓勵歷史文化遺產向公眾開放,希望其發揮最大社會效益,讓法國人民在了解國家文化遺產的同時,更多地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
三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法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有很多保護文化遺產的法規與條例,但這并不影響傳統文化遺產與現代美學元素完美結合而進行的大膽創新。著名的盧浮宮外的三個玻璃體金字塔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大的金字塔為博物館的地下入口,其他兩個作為地下展廳,由此形成地上地下博物館的有機組合。三個金字塔,在功能上,使觀眾的參觀線路變得更為合理,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穿過其他展廳;在藝術上,也實現了古與今、傳統與現代穿越時空的對話。因此,貝聿銘對盧浮宮的創造性改造不僅是地面上矗立著的玻璃體金字塔,還包括了盧浮宮龐大的地下博物館,從而使盧浮宮的文化遺產價值得到了更完美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