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歲的王桂鳳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她所掌握的余姚土布編織的核心――經線技藝現在幾乎無人能全部再現。正在寧波市文化館117藝術中心舉辦的“美好心事·布”非遺手工藝展上,余姚土布和南通藍印花布的美麗驚艷了參觀者。相比于已經形成產學研規模的南通藍印花布,余姚土布的傳承前景堪憂,甚至已經到了急需搶救性保護與研究的狀況。
花樣留存在傳承人的腦海里
在小曹娥鎮建民村王桂鳳老人的家里,她的女兒王月芳向記者展示了家中保留的余姚土布布樣和用余姚土布制作的服裝。這些以格子、條紋為主的土布布樣,每件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小曹娥鎮上也鮮有人知道它們的編織方法。
滿頭銀發的王桂鳳老人拿起這些布樣,向大家介紹:“這個叫窗門布,像一格格的窗門;這個是柳條布,長條形的,以前用來做褲子;這個是桂花布,中間的幾點就是桂花,它有6種色彩,織布的時候腳下要踩5只踏板……”王月芳說:“這些花樣的名字都來自生活中,以前都這樣叫。”
在王桂鳳介紹的時候,和記者同行的其他人也饒有興趣地翻看著這些布樣,有人看到一塊黑白相間的格子土布時,像發現了寶貝似地叫了起來:“這不是大衣上的千鳥格嗎?這種花紋一直很流行的呀。”王桂鳳轉過身來說:“這是斜紋布。”這種花紋織起來是不是很復雜?是怎么織的?王桂鳳說很簡單,花樣都在她的腦海里存著,織起來不復雜,年輕的時候她織的一些花樣比這還要復雜些。
掌握經線技藝的人屈指可數
王桂鳳的絕活就是能織出各種花樣,土布制作技藝的核心是經線環節,這個環節其實就是在設計花樣。2010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時,王桂鳳是唯一的傳承人。她家中保留的樣布有20多個品種,王月芳說,因為年紀大了,有些布樣上的花樣她媽媽現在難以在織布機上再現了,雖然她和姐姐王梅芳也會織土布,但是很多花樣只有媽媽才會織。而王桂鳳的外孫輩們,現在從事的工作基本與土布無關。
小曹娥鎮上還有沒有其他人會經線?鎮宣傳干事、鎮文化站原站長張玲君說,經線是技術活,以前織經線的人被稱為經線師傅,鎮里多次組織過土布制作技藝的培訓,年輕人不愿意學,上了年紀的人多是會織但不會經線,除了王桂鳳外,現在會經線的也就兩三個人,張玲君也曾跟著王桂鳳學過,只學會了一點點。
記者還獲悉,2014年,小曹娥鎮就立項建一個土布館,一邊在館里展示土布的制作工藝和工具,一邊開展土布制作技藝培訓?,F在土布館剛剛開工,預計明年可以建成。余姚市文廣部門也正在組織人員為土布編寫一本書,但書中缺乏對余姚土布花樣的收集與研究。
搶救性保護與研究刻不容緩
在117藝術中心與余姚土布同時展出的南通藍印花布,在傳承方面有一些經驗值得借鑒。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人吳元新告訴記者,他年輕時在鄉鎮企業從事藍印花布的印染與設計工作,當藍印花布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后,他有意識地收集民間的布樣,還自己設計了大量新花樣。1996年,吳元新開辦了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現在已積累了3萬多件藏品。他還通過參展、銷售的方式來傳播藍印花布文化,現在已經可以通過銷售產品來養活20多位從事藍印花布傳承工作的人。
記者從寧波市非遺保護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2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傳統工藝方面有6個,余姚土布是6個項目中最讓人擔憂的。專家建議盡快對余姚土布的傳承進行搶救性保護,通過影像技術記錄傳承人的操作過程,來再現余姚土布各種花樣的生產。同時,也亟待有紡織設計類的專業人員能介入搶救性工作,參與收集整理余姚土布的布樣,挖掘布樣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讓余姚土布的制作技藝得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