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具有獨特地理區位優勢,又同中國山水相連,胞波情誼深厚。當注意到世界各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緬甸社會也冀望“近水樓臺先得月”。
昆明南亞東南亞物流研究院與緬甸“一帶一路”發展協會工作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會上記者提問,為何成立緬甸“一帶一路”發展協會?

該協會副會長陳修桐(緬籍華人)稱,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而言是一個互利共贏的創舉,倡議影響已遠至非洲、歐洲多國。緬甸作為沿線國家之一,區位優勢明顯,又與倡議發起國——中國接壤,為何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
處于中南半島與南亞中轉站位置的緬甸,北面與中國毗鄰,南面瀕臨印度洋,西邊挨著印度與孟加拉國,東南邊靠著泰國與老撾,其“一帶一路”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非洲,截至今年2月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助和融資修建的鐵路、公路均已超過5000公里;在歐洲,中國華信在捷克投資140億元人民幣,為當地提供5000多個工作崗位,陷入困境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因中方注資6億歐元而重現生機……
在東南亞,“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已在‘一帶一路’中收獲到實實在在利益。”緬甸“一帶一路”發展協會主席丁烏,如是說。
丁烏曾于2011年至2015年擔任緬甸駐華大使,期間見證了中國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歷史時刻,了解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清楚中國目前對外投資的熱情。

陳修桐稱,緬甸政府積極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但緬甸社會中對“一帶一路”了解局限于政府官員及學者精英,廣大企業與民眾對此知之甚少。
今年年中,中緬兩國政府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與此同時,由緬中友好協會牽頭成立緬甸“一帶一路”發展協會,旨在緬甸宣傳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為中緬兩國企業合作牽線搭橋。
丁烏表示,緬甸與中國邊境線超過2000公里,胞波情誼深厚,緬中之間有著更廣闊合作領域,緬甸各界希望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極同中國在內的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發展緬甸國家經濟。
“胞波”在緬甸語中是兄弟的意思。座談會上,中緬兩國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兄弟姐妹相稱,交談親切。昆明南亞東南亞國際物流研究院院長劉金鑫表示,希望緬甸政府及民眾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共同推進緬甸皎漂港——內比都——曼德勒——臘戌連接中國昆明的鐵路項目,加快兩國互聯互通,共同造福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