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為什么一定要輸出中國文化?
我們回頭看看歷史,西方用了不正當的方法來征服世界的時候,在世界各地卻留下了很多遺產。上海萬國建筑博覽會、外灘,這都是外國文化向中國輸出的結果。
從這個方面來說,并不是件壞事情。因為文化本來就是在傳輸、交流、碰撞中產生火花,然后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新起點。
可以這么說,沒有上海這樣一個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心,我們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可能要落后很多年。
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文化來撞擊、容納,即便是發達國家也一樣,也需要不同的文化來刺激,給他帶來新鮮的血液。
技術有水平高低,文化是沒有水平高低的。任何民族都不愿意讓別人的文化代替自己的,但是一定要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
否則,這個民族、國家就會固步自封,最后會衰落死亡。文化和人的機體新陳代謝一樣,沒有持續的新陳代謝,一定會死亡。
所以說,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件好事。但問題是,今天的中國,我們的文化怎么能夠走向世界?怎么能夠影響世界?
我們并不是想稱霸世界,而是說中國作為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這么悠久的民族,理應在世界文化上有極強的參與力、影響力、輸出力!

6.輸出中國文化,輸出的究竟是什么?
我們一定要考慮的問題是,中國有機會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向世界輸出的究竟是什么?
是輸出中國建筑形式的符號?
努力讓中國式建筑遍布世界?
還是面對當今世界建筑面臨的各種挑戰展示出中華民族的應對智慧?
或者換言之,為當代世界建筑的新發展,做出中國的特殊貢獻?
強大的中國資本和技術力量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了世界市場,中國建造也逐漸遍布世界各地,建筑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化載體。
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資本技術的輸出是不具有文化屬性的,在資本技術為主導的推動之下,文化很難被很好地呈現。
這就需要在中國的投資者、承包商,對建筑設計有足夠的尊重和重視。自然,建筑設計師就成了這場文化輸出的最重要角色。
這樣一來,對設計師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更是非常大的挑戰。需要有足夠高的視野,足夠廣的胸懷,思考時代的問題、世界的問題,用中國文化的智慧,履行時代的使命。
因此,中國建筑設計師的輸出,也就是中國文化的輸出,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對人類文明貢獻的輸出。
7.中國優秀的設計師都將從這里走出
正如伍江所言,中國的投資、技術都已在世界化的道路上走了很遠,而建筑師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角色,卻很少有個人品牌輸出的機會。
在這次“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合作與建筑師的使命論壇上,伍江強調了新時代中國建筑師的使命和重要性,也非常契合黨中央大力弘揚各行各業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
巧合的是,在時代和行業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正在播出一檔節目——《匠·新》。
這是一部關于建筑行業的大型專題記錄片,通過發掘行業優秀的知名建筑和創新技術,講述其背后的人物故事,為當代珍貴建筑立檔建史的同時,大力弘揚建筑行業大師級人物的科學理念和先進思想。該片既講述中國頂尖建筑設計師的專業精神和人格魅力,側重“匠”;又有展示他們所推崇的建筑行業新技術、新應用和新理念,側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