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寫到: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一件事情的簡單困難與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一定要認清楚時機。
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創新從未停止過步伐,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時間如同白駒,將我們拉到了傳統與前沿交替的路口。建筑行業亦然,選擇傳統一直走下去注定被時代拋棄抱憾出局,順應時代終將扶搖而上。何為建筑行業前沿?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互聯網+建筑”。

建筑行業的市場早已不局限在自己熟人圈里,而是像在宣紙上作水墨畫一樣在整個建筑大市場鋪面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立足長遠發展,我們就要不斷的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最快捷精準的渠道自然是互聯網。“互聯網+建筑”的模式,就像一座橋梁,將有供需關系的兩方聯系在一起,實現了雙方的精準對接。而在傳統模式下,還需要一層一層托關系,一個一個打電話找門道。相比而言,“互聯網+建筑”在快捷,高效的方面都遙遙領先于傳統模式。
在大數據成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一切業務、技術和管理信息都將數據化。社會和行業都將進入大數據時代。建筑作為最大的數據行業之一,又是最沒有數據的行業。在互聯網和BIM的雙重作用下,數據的價值和重要性將逐步體現。項目的工程量、建材和設備的產品數據浩如煙海,建筑企業的大數據庫將是行業的門檻之一。與之同時,建筑人就需要通過互聯網來了解分析這些大數據之后獲得業務,運籌帷幄,最終從中獲得收益。
即使“互聯網+建筑”有諸多的優勢,但是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傳統建筑從業者覺得麻煩,不愿意去接觸并使用建筑互聯網工具。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每一個對我們有利的新的東西出來之后,我們都應該去學習了解,然后再加以應用?;蛟S,我們現在學習用一個建筑互聯網APP會花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學會之后,今后有需求有產品全都可以通過一個APP在互聯網上發布出來,那時候我們節約的時間和成本跟一個小時比起來,我們學習花掉的一個小時將會顯得特別微小。順應時代的人終究會將墨守陳規的人遠遠拋在身后,如果你依然堅持不肯嘗試,那到時候,將會望著那些敢于學習嘗試的人乘著“互聯網+建筑”的東風扶搖直上,而你便注定了被抱憾出局的命運。
“互聯網+建筑”宛如大浪淘沙,重構經濟版圖,再建建筑業生態圈,順勢而為者扶搖直上,漠然無視者抱憾出局。面對此種形勢,建筑業必須調整心態,從30多年的高速增長延續下來的慣性思維中走出來,因為建筑業的“互聯網+建筑”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