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堅偉2歲時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導致左腿肌肉嚴重萎縮,能依靠拐杖行走。但他身殘志堅,刻苦學習木雕技藝,走上了古民居修繕之路。他不僅為“東陽幫”打響了名號,事業有成后,他還熱衷公益事業,盡己所能,幫助著身邊的殘疾人。
身殘志堅 無意中開啟古建修繕之門
張堅偉是東陽市巍山鎮王宅村張家村人。因為小時候家里窮苦,他2歲那年發高燒沒錢醫治,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落下了終身殘疾。
雖然腿腳不便,但他并未因此自暴自棄,在他的心里,反而多了一種堅強。“只有加倍努力學好手藝才會有出路。”在這樣堅強的信念下,16歲初中畢業后,他就找到了木雕匠學起了手藝。
憑著比正常人付出百倍的努力,27歲他便到上海經營起仿古家具生意。有了一定的積蓄后,2003年,他又在盧宅開了一家老家具店,這也無意中為他打開了古建修繕的大門。
“當時經常到農村去收老家具,走到多了,發現農村有很多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老房子都到了,我覺得很可惜。”張堅偉說。
于是,他創立東古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買下了倒塌的老房子,在廠里對其進行修繕為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老房子的古韻味,毫無經驗的他只能邊摸索邊修繕,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
讓人欣喜的是,一位上??蛻艉芸炀涂粗辛诉@棟老房子,并提前花20萬元買了下來。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信心倍增的張堅偉開始專心做起古建修繕工作。
3個多月完成16000多平方米的傳統營造項目
在貴州為“東陽幫”正名
肯吃苦,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能干的張堅偉,很快在行業中闖出了名氣。東陽江鎮、虎鹿鎮、南馬鎮等鄉鎮的村莊,都留下了他的作品。
2013年,在事業上小有成就的張堅偉,又開始轉型,做起了“古建營造技藝”。2016年,他遠赴貴州福泉,僅用3個多月的時間,完成16000多平方米的傳統營造項目,實現了施工全程優質零事故。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貴州福泉古城保護利用項目一期工程中,他帶“東陽幫”工匠完成了福泉廣場與文廟兩大營造施工,在福泉市政府與工程甲方組織的評比中獲得最高分。
“對我來說,這個評價比‘魯班獎’還珍貴,‘東陽幫’的品牌因此也在貴州一炮打響。”張堅偉說。2016年,他還被評為“金華市古建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
憑著過硬的手藝和踏實的作風,今年,貴州福泉的二期項目,又找上了張堅偉。他說,這幾天,只要一空,他就會拄著拐杖,在車間里檢查古建營造的工程進展。“東陽傳統營造技藝,絕不能有一絲懈怠。”
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
讓更多人參與到慈善事業
“因為殘疾,小時候非常自卑。”張堅偉說,一條不利索的腿,讓他在成長的路上飽嘗艱辛。但通過自己努力,再加上社會的包容和幫助,讓他的創業路走地一帆風順。經歷過磨難,也讓他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堅定了他以殘助殘的信念。
隨著公司業務的壯大,張堅偉在巍山鎮懷魯村建立由7名殘疾人組成的古建構件修繕點,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他每年付給他們的工資達40余萬元。
殘疾人施云明因為車禍,右腳被鋸。他雖有一身雕花本領,卻整日游手好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張堅偉發現后,不斷鼓勵他,幫他造廠房、買設備,還給了他160萬元的訂單。
施云明為此深受感動,他用實際行動回報了張堅偉的熱心幫助。如今,他一改往日頹廢的心態,風風火火地經營著雕花廠,據說生意很是紅火。
“對確實有困難的人,我們應該扶一把。”張堅偉說,事業有成后,他也非常熱衷于慈善事業。他從婦聯領來一份“孤兒情況調查表”,不斷向身邊朋友推薦結對人選,讓更多人參與慈善行列。他也獲得了“最美東陽人”“金華市最美殘疾人”“金華好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