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又稱羅盤針和羅經,具“包羅萬象、經緯天地”之意。在古代的中國民間,羅盤多用于宅基朝向的風水堪輿、占卜等,在東南亞和北美華人社區,人們還常以羅盤化煞納吉。在工業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手工制作的羅盤已經十分稀少,而地處安徽省休寧縣萬安古鎮的吳魯衡羅經老店,是一家以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木質羅盤店。近日,記者來到這里,探訪羅盤制作的傳統手工技藝。
記者在古色古香的羅經老店里看到,數名工匠正用細毛筆在以徽州當地特有的虎骨木制作的圓形盤身上書寫按照一定規律和原理排列的術數字符,隨著工匠的筆鋒流轉,巴掌大的羅盤盤面上,逐漸填充上了整齊公正的蠅頭小楷。

“這只是羅盤制作七道工序中的一道,當中不能出現任何差錯。”老店的第八代傳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吳兆光告訴記者,制作一面羅盤,需經過選材、車圓挖孔、分格、清盤、書寫盤面、上油和安裝磁針,手工打造的過程費時費力,工期長達三個月。
盡管手工制作羅盤的工序繁瑣,但這家始創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百年老店卻一直在堅持。“手工技藝的文化內涵不能丟失,”吳兆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他看來,傳統手工制作的羅盤包含著制作者的匠心,而只有包含匠心的作品才能得以延續和傳承。
“在中國古代,風水是一門科學,概括說就是‘人與自然’。”吳兆光介紹,羅盤上的字符,體現著古人對于人與自然環境的理解,羅盤則是人與自然相處經驗的積累。
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內的隕石磁鐵
為了將羅盤制作的工藝和羅盤文化傳承下去,吳水森、吳兆光父子做了不少工作。位于老店后方的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由吳氏父子傾全家之力建成,吳兆光表示,其建立博物館的初衷,是要將現存的歷史資料和工具展示出來,向更多的人普及羅經文化。
記者走進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古羅盤、日晷、風水尺、風水古籍古譜、萬安羅盤歷代獲獎證書原件等文物,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塊隕石磁鐵,每一塊羅盤指針,都是從這塊磁鐵上獲取磁性,而后由吳兆光親自安裝。
據了解,該館開館至今以來,先后接待了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韓國國立文化研究院、中科大、華中科技大等數十所國內外院校的師生參觀。
如今,在吳兆光的努力下,老店正以羅盤制作技藝的傳承為核心,全方位介紹萬安羅盤制作技藝各流程,并安排工匠現場展示羅盤七大制作工序,開設羅盤制作教習,教授學徒及游客制作萬安羅盤,使這項百年手工制作技藝得以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