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源遠流長,種類豐富多彩,是全市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近年來,我市不僅普查并成功申報了一大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為子孫后代、為城市文明保留更多的文化記憶,更通過各種創新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合肥市非遺辦副主任王進雨:緊抓時代機遇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圖騰,它不僅極大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也記錄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市非遺辦副主任王進雨說道,“十九大報告督促我們要緊緊抓住新時代的機遇,繼續做好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讓非遺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近年來,我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認真組織開展非遺普查、成果編纂、名錄申報、傳承人保護及各類傳承基地建設。截至目前,我市非遺項目現有國家級4項、省級15項、市級87項;國家級項目傳承人4人、省級項目傳承人12人、市級項目傳承人54人,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需要與時俱進,我們將積極主動地挖掘、梳理、整理、匯總、申報非遺項目,去粗取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進一步提高非遺保護水平,探索非遺傳承新途徑,讓非遺文化創造性地融入當代生活,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王進雨表示。
李氏土陶技藝傳承人李宏亮:
今年8月,受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文化處之邀,李氏土陶技藝傳承人李宏亮遠赴埃及進行為期20天的中埃文化交流,他來到埃及的福斯塔特陶藝中心為28位埃及藝術家介紹并教授中國傳統土陶技藝。
“在走出國門進行文化交流過程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源自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李宏亮告訴記者,“而在學習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后,我對非遺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了更多的底氣和信心,我將盡全力傳承好這門技藝,也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國門,傳播非遺文化。”
在李宏亮看來,讓非遺技藝走進現代人的生活,為現代人所用,才能真正地實現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他走進社區、學校、文化館等地,教授人們陶藝。“現在都市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在學習陶藝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時光的寧靜,從而療愈疲憊的心靈。這既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
最近,應合肥市文化館、合肥市非遺辦的邀請,李宏亮周末都在合肥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教小朋友制作土陶作品。不久后,他將把工作坊搬到該中心,專心傳承這門技藝,讓更多的人感受技藝中蘊藏的“匠心”。

古琴斫制傳承人朱志剛: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每一床古琴的背后,都凝聚著斫琴師的心血。“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一床古琴制作需要120道工序、一年的時間。”古琴斫制傳承人朱志剛說道,“如果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那么鮮有年輕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視提振了我的信心,也讓我大受鼓舞。”
曾經,朱志剛辛辛苦苦斫制一床琴,一年都賣不出去,所幸合肥市結合文博會這一契機,設立非遺展區,打通非遺產品與消費者的時空距離,逐步推動非遺產品獲得市場認可。朱志剛是受益者之一。在今年的合肥文博會上,他一下簽訂了20床古琴的訂單,這意味著他將獲益20余萬元。“盈利的意義不僅在于讓我有堅持下去的信心,也讓很多年輕人看到了希望,已經有年輕人開始跟我學習這門手藝了。”
無論是非遺保護,還是非遺傳播,關鍵在人。如何做好一個傳承人,并沒有統一的模式,但優秀的傳承人具有榜樣的力量。朱志剛不僅堅守這門技藝,還義務傳授學生琴藝,甚至免費修復古琴。“我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也希望在十九大報告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隊伍中來。”